【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金秋时节,风从杨凌的田埂吹来,带着后稷留下的农耕气息,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如期而至。A馆作为“各特优新农产品展”的主阵地,2万平方米的展区内,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优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非遗手作与地方特产,成为乡村振兴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
品牌落地,文化出圈
在A馆的人流中,陕西供销柞水木耳综合服务中心的展位前总是人头攒动。产品经理吴绪玲女士一边整理所剩不多的货品,一边告诉记者:“我们带来的四五箱木耳,开展没几天就卖完了。”但她坦言,来农高会,“卖货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目的是品牌宣传,“我们是厂家,出货量远不止这些。但在这里,我们能直面消费者,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不远处,西都黄酒厂的推广负责人粱若伟正热情地向参展群众介绍“秦唐润长安”黄酒。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黄酒以其醇厚口感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不少顾客。“我们每年都来,不只是为了销售,更是为了品牌推广和市场反馈。”

西都黄酒厂推广负责人粱若伟正在介绍“秦唐润长安”黄酒
从柞水木耳到长安黄酒,从有机农产品到地理标志产品,参展商们带着各自的“看家宝贝”,在农高会的舞台上,完成了一次从“产品”到“品牌”的跨越。
指尖传承,塑造新生
在“稼穑之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区域,非遗的气息扑面而来。
澄城刺绣传承人王春莉女士的展位上,虎头帽、虎头鞋、西游记IP系列刺绣产品琳琅满目。“我们是第一次来,是受主办方邀请,之后这里会成为常年展柜。”王春莉女士向记者讲解道。尽管是首次参展,她的作品却几乎售罄,群众的热情让她对未来的推广充满信心。

澄城刺绣传承人王春莉女士正在向记者展示工艺品
另一边,面花技艺传承人田孝洁正在展示她手中的“五谷丰登”花馍,这个纯手工制作的大型花馍,包含菜篮子、牡丹、鲤鱼、石榴等元素,寓意农业丰收与国家昌盛。“很多人买花馍回去不只是品尝,更是为了在寿宴、婚礼、满月时讨个吉利。”田女士说道。

面花技艺传承人田孝洁正在展示“五谷丰登”花馍
这些非遗作品,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农业文明在当代的生动延续。
逛出认同,遇见乡情
在陕西临潼的石榴果汁展位前,侯先生手提一整袋石榴汁,成为了产品吸引力的最佳证明。“我是第一次来,主要是感受氛围。”他分享道,“刚才尝了一下,口味和品质确实不错,加上临潼石榴本身名气就响,所以就买了一些。”

侯先生向记者展示购买的临潼石榴汁
西安来的张女士则是带着孩子来体验这场农业盛会。“第一次来,感觉很热闹,产品种类多,眼花缭乱。”她手中的袋子里装着奶酪条、罐头鱼等战利品,“尝过觉得好,就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退休的严女士和七位老姐妹则将逛展变成了一次愉快的集体出游。她们采购了奶片、虾片等几大袋食品,“我们最看重品质,尝着好吃才买。”她笑容满面地计划着,“明年我们还来!”
从品味一杯地道的石榴汁,到为孩子挑选健康的零食,再到老友相聚的年度采购,农高会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易,成为市民感受农业脉动、寻找情感连接的城市节日。
青春力量,赋能盛会
“我是研究苹果的,来做志愿者既是对口专业,也是锻炼自己。”我校园艺学院研一学生阿依扎达说。她的导师正是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锋旺教授。几天下来,她不仅推广了苹果汁、苹果脆片,也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园艺学院研一学生阿依扎达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同样来自我校的杨芳娟负责“瑞雪”“瑞香红”新品种苹果的讲解与推广。“客流量很大,大家对品相和品牌都很看重。”她说。

志愿者杨芳娟正在向参展市民推广“瑞香红”苹果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的查方堃则负责推广陕北小米、贵妃锦花糕等礼盒产品。她向记者坦言道,“一站一整天,确实累,但也很有成就感。”
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情,为农高会注入了青春的力量,也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轻骑兵”。
从柞水木耳到长安黄酒,从澄城刺绣到富平面花,从市民的热情到志愿者的付出——杨凌农高会,不仅是产品的展台,更是农业与文化、传统与创新、城市与乡村的交汇点。正如一位参展市民所说:“这里不只能买到好东西,更能感受到农业的温度。”而这,正是农高会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黄珂,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2025级硕士研究生
李越,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2025级硕士研究生
编发:陈欣悦
编辑:陈启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