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10月11日,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研究生,我随学院赴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参加新生入学教育。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当我踩进这片曾留下殷殷嘱托的青山茶园,听着蒋家坪村党支部罗显平书记的现场讲解时,我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终于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实。
从现场讲解中解码“两山”理论的实践逻辑
在蒋家坪村千亩生态茶园的绿意间,罗显平书记以亲历者的身份,把我拉回了2020年4月21日总书记考察的场景。“总书记当时特别叮嘱我们,要‘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还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他的话一出口,我立刻想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自然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蒋家坪的实践,正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

罗显平书记为马院师生讲解
罗书记还细细讲了村子的蜕变:以前的蒋家坪,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村民日子过得紧;现在不一样了,靠着这片茶园搞“生态茶园+乡村旅游”,不仅山更绿了、村更美了,还评上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这让我彻底明白,“绿水青山”是根基,没了生态,发展就是空谈;而“金山银山”是生态的价值延伸,只有科学开发,才能形成“保护—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这一刻我才真正跳出书本,摸到了理论落地的温度。
从乡村图景中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路径
如果说罗书记的讲解搭起了理论框架,那实地走访就是为框架填充细节。
在村委引导下,我走访了蒋家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了总书记考察时的“十一条重要指示”,也看到了三年来村子在组织、生态、文化、人才、产业“五大振兴”上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例如融合了5D技术的数字展馆,这不只是个“高科技展厅”,还配套了直播基地,能给村民做人才培训,更是个党建品牌阵地,实现了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

马院师生于蒋家坪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学习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村子“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党支部像“领头雁”,把政策和生态资源整合起来,定了“茶旅融合”的方向;龙头企业负责搞技术研发、打品牌、找销路,解决了村民“种得好却卖不出去”的老难题;农户要么用土地入股,要么去茶园务工,既能拿到稳定收入,还能实实在在参与到生态保护里。
就连茶山的路,村里都没选造价高的大理石,而是用了更生态的木材铺设,这就是党的二十大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是喊口号,是落到了每一步建设里。
以理论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
这趟蒋家坪之行,不只是让我懂了理论、看了实践,更让我想清楚了自己该做什么。作为西农的“新农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我不禁思考,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青年使命:
一是做“理论传声筒”。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学透,不仅要能在论文里讲清学理,还要把“生态保护”的大道理,变成村民能听懂的“家常话”,可以写几篇科普文章讲垃圾分类的好处,拍个短视频说茶园养护的生态价值,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走进老百姓心里。
二是做“实践排头兵”。传承“胸怀社稷、情系三农”的西农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将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深入乡村开展调研,针对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文化挖掘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用实实在在的建议帮乡村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做“生态守护者”。生态文明不是光靠政策和科研,还得靠每个人的行动。我将践行低碳出行、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以个人行动影响身边人;积极参与校园植树、社区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传递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主动向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倾斜,用青春力量守护绿水青山,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院师生与罗显平书记在蒋家坪茶山合影
这次蒋家坪的“行走思政课”,是我研究生生涯的第一堂实践课,也是最难忘的一堂课。它让我明白,理论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实践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未来,我会带着这堂课后的感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把青春力量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简介:丁碧珊,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硕士
编发:初晓菡
编辑:孙梦瑶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