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2025年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落幕了,但关于它的视觉设计仍然被很多人称赞,有人说那是一张流动的文化名片。
杨马视觉设计背后有怎样的秘密?为此,我们采访了其视觉设计者之一、我校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蔚一潇老师及其团队。
让农耕文明在赛道上 “生长”
蔚一潇老师在设计领域深耕二十年,从文化 IP(知识产权) 衍生品设计到大型赛事视觉体系构建,她始终以跨领域思维打破设计边界,尤其在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上独具匠心。
回顾往届奖牌设计,蔚一潇的作品可谓亮点十足。2018 年的奖牌以二十四节气为设计元素,展现出独特的农业文化风貌;2021 年种子形状的奖牌,寓意着希望与成长,象征着马拉松运动如同种子一般,在杨凌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今年,她带领团队主持设计的健康跑奖牌则以新石器时代农具 “耒耜” 为原型,正面凹凸有致的垄沟纹路,还原了杨凌作为 “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 的历史质感。
王疆鸽手捧以“耒耜”为原型的健康跑奖牌
而这个奖牌的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合作故事。彼时,蔚一潇老师在设计桌前反复推敲奖牌方案,那些描摹耒耜轮廓的草图铺满桌面,却总觉得少了些能让文物 “活过来” 的灵魂。于是,她带着设计稿敲响了人文学院农史专家卫丽老师的办公室,“卫丽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耒耜农具的珍贵资料,她说这种双齿木耒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古人握着它在黄土上划出的每一道沟壑,都是华夏农耕文明的第一行注脚。”
第一次参加健康跑的2023级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王疆鸽,手握着奖牌难掩激动:“当我拿到这块奖牌,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十分精致。仔细端详,耒耜形状的奖牌很独特,上面的纹路仿佛在诉说古老农耕故事。跑在赛道上,我看到周边农田,再看这奖牌,一下子就懂了设计者的用心。”在王疆鸽看来,它不只是一块奖牌,更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杨凌的农耕底蕴与现代活力。
让设计实践在课堂育“新苗”
自 2015 年首届杨凌马拉松创办,蔚一潇便以 “农业文化转译者” 的身份深度参与赛事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工作,在 10年赛事历程中累计7年担纲视觉设计核心创作,培育出超过30名参与实战的学生设计师。
她始终将 “项目育人” 理念融入设计实践,每届杨马视觉系统创作均纳入学生力量,她开创的 “项目制教学” 模式已成为设计系实践育人的标杆。“我们的工作室就像一块试验田,学生既要懂 PS(图像处理软件)、AI(人工智能) 等‘新农具’,更要会翻耕杨凌的文化土壤。”
蔚一潇老师(左)与学生讨论健康跑奖牌设计
在 2025 年健康跑奖牌设计中,面对 “让耒耜穿越五千年与现代马拉松对话” 的课题,团队经历了三轮颠覆性修改。当学生们开始尝试设计奖牌形状时,提出的方案要么过于照搬传统,缺乏现代感;要么过于追求新颖,丢失了农耕文化内涵。蔚一潇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组织团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们相互交流想法,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们逐渐明晰方向。预算限制使得学生们原本的创意难以落地,她便带着大家一起核算成本,寻找性价比高的材料与工艺,让学生们明白设计不仅要追求美感,更要考虑实际应用中的成本因素。
2024 级设计专硕郑晓珺第一次参与了杨马视觉设计,她表示:“参与杨马视觉设计既是荣誉更是成长契机。我不仅深入理解了耒耜这类传统农具的造物智慧,更通过设计实践触摸到杨凌‘农科新城’的双重基因,真切体会到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魅力。”
让农耕文明更多融入
除了赛事视觉设计,蔚一潇更注重将农耕文明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近三年来,她走进西农实验、高新等杨凌三所幼儿园,开展 “小设计师的农耕马拉松”系列课程,为 300余名小朋友讲解奖牌设计中的农耕故事、麦浪密码。
课堂上,蔚一潇通过展示杨马的精彩图片、讲述马拉松的起源故事以及分享赛场上的感人瞬间,让孩子们对杨马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们在奖牌背面绘制 “自己心中的杨凌”。
蔚一潇老师与杨凌美伦天成幼儿园小朋友合影
“当看到孩子们把揉谷镇的圣女果、五泉镇的猕猴桃画到奖牌上,我就知道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经发芽了。”蔚一潇说,她的目标不仅是打造一场赛事的视觉体系,更希望通过设计让 “农科新城” 的身份认同融入更多人的精神血脉。
展望未来,蔚一潇团队正探索 AR(增强现实) 技术与奖牌设计的结合:“我们计划在未来的设计中引入更多动态元素,比如利用新媒体技术,让赛事视觉更具互动性和吸引力,持续提升赛事品牌价值,用设计展现杨凌马拉松独一无二的魅力。”
从田间地头的耒耜印记,到赛道上的视觉盛宴,蔚一潇不断诠释着设计与土地的联结:“好的设计就像耕作,既要低头深耕,也要抬头看路。当跑友们带着杨凌的奖牌奔向四方,便是农耕文明最生动的全球表达。”
蔚一潇带领学生所进行的这场始于设计的文化长跑,正随着每一版赛事视觉的迭代,在时代赛道上留下愈发清晰的 “中国农科” 印记。
作者简介:邢运晨,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农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潘海燕,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
王彩卉,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农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编发:丁元禾
编辑:孙楠皙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