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校园展厅】编写在杨凌马拉松中的思政密码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四月清晨的杨凌马拉松赛道上,一抹醒目的“红色方阵”正随着发令枪声跃动。

起跑线:当党史里程撞上马拉松赛道  

我校机电学院参加马拉松的党员佩戴党徽,背后印着“党史里程”二维码,在杨凌马拉松的征途中解锁了一场特殊的思想淬炼。

“跑到5公里处扫描二维码,跳出来的是井冈山会师的历史图像;20公里时推送的,是改革开放春风视频。”党委副书记张静边展示手机里的“党史学习包”边说。这支“先锋跑团”将赛道化身为移动党课教室,汗水浸透的队服在阳光下闪着微光,仿佛流动的红色星火。“最后三公里实在撑不住时,耳机里突然响起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寄语,瞬间感觉脚步又有了力量。”研究生党员牛圳擦着汗笑称,这场马拉松让他读懂了“坚持”在书本外的温度。


图片1.png

马拉松起跑的精彩时刻


弯道超车:智能机器人“跑”进现实赛道  

赛事保障区里,一群身着“西农机电”蓝马甲的学生正围着一台灵巧的机器人忙碌。随着“滴”的一声,这台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的巡检机器人突然转动摄像头,对准远处抽筋的选手发出预警。“我们的‘赛道卫士’今天抓取了2000多条跑姿异常数据!”2023级研究生程涛的护目镜上还凝着晨露,他兴奋地敲击调试屏,“你看这个膝关节摆幅过大的案例,赛后分享给运动康复专业团队,分分钟能出科研合作课题。”

人群中,专硕第二党支部书记孙小桐指着一台形似机器狗的智能补给车:“这是机电学院学生用碳纤维升级结构的,按下按钮就能弹出能量胶与盐丸,内置的语音助手还会用方言给选手打气。”补给站旁,甘肃跑友李女士捏着手里的补给袋感慨:“十年前参赛靠志愿者人海战术,现在孩子们把课堂作业变成了‘黑科技’,这书真是没白读!”


图片2.png

马拉松智能补给车(我校新一代研究生实践基地改装)


跨栏时刻:文化墙前跃动的青春哲思  

机电学院大厅里,一幅由便签纸拼成的展板引得师生驻足。“这是本届马拉松留给学院的精神坐标。”孙小桐指着一张绘有齿轮图案的卡片:“调试计时器时发现,人生就像编码—既要设置检查点防止‘程序崩溃’,也要留好容错空间。”隔壁展板上,另一张便签纸上则用着数学符号抒怀:“马拉松=毅力∑(坚持×n)+团队∂(鼓励)/时间Δt”,引得同学们纷纷来拍照解方程。


图片3.png

机电学院便签文化墙


转角处的互动屏记录着更多火花:有学生在维修计时器时顿悟“精密仪器与人生都需定期校准”,有志愿者从选手跌倒搀扶中看到“社会协方差的重要性”。“这些奔跑中迸发的思想碎片,比教科书上的案例更鲜活。”孙小桐滑动屏幕笑道,“下周的思政课素材可有着落了。”

补给站:科研灵感在汗水中发酵

赛事医疗帐篷内,控制工程研究生苏运旺的笔记本上还沾着能量胶的甜渍。这个三天服务了18小时的话痨志愿者,此刻正埋头整理“意外收获”:“北京农机所专家抱怨传感器在田头死机,这不正是我的无线充电算法可解决的?”,参加志愿者竟然成为了“捕捉科研需求快照”的好机会。

同样得到“意外补给”的还有传感监测组。当他们研发的肌电监控手环帮急救人员预判选手抽搐风险后,有多家相关企业表示了合作意向。“原本用来监测农机驾驶员疲劳度的技术,居然在赛道上开了新副本。”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博士程涛笑着说,“这大概就是学院党委书记王雄说的‘跨界育人场效应’吧。”


图片4.png

马拉松补给站志愿者为选手们加油


后记

当智能算法跑过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当科研日志撞上马拉松号码簿,我校机电学院用一场奔跑完成了育人范式的迭代升级。在这里,赛道不仅是丈量土地的距离,更是丈量青春的温度;汗水不只是体能的消耗,更化作思想的结晶。或许正如马拉松赛场上的那句标语“永不止步”,教育的真谛,就在这奔跑与突破的永恒交响中,赛场与课堂同频,汗水与墨水相融,让每个年轻人都找到自己的‘人生配速’。

作者简介:谢纪元,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

编发:潘安琪

编辑:万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