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凤岗漫忆】我在凤岗的那些故事

编者按: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委宣传部整合所属多个学生记者队伍,于2015年3月28日成立了凤岗通讯社。通讯社学生记者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出现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活跃在校运会、招聘会、杨凌马拉松、暑期社会实践、迎新、农高会等大型活动中,他们细心感悟,用文字、镜头和声音记录,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学校师生校友奋进故事,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繁荣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凤岗样板”。在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特设「凤岗漫忆」专栏,刊发学生记者们的回忆文章,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欢迎历届凤岗通讯社成员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

时光如白驹过隙,临近研究生毕业,回首在凤岗通讯社研究生记者团工作的时光,如璀璨星辰,在记忆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为一名学生记者,以笔为剑,以镜头为眼,记录着校园里的点点滴滴,相册里装满四季更替的校园,笔记本上记录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也书写着自己与凤岗的故事。

此刻,我想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说说我在凤岗的那些故事。

感受科技小院的“苦与甜”

2023年10月21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陕西区赛在我校落幕,来自陕西、甘肃、新疆、湖南、河南、江西六省10所高校20支科技小院团队讲述了他们与科技小院的故事。这次采访让我走近来自各个高校科技小院,感受祖国各地科研工作者们的艰辛与付出。

看到每个团队成员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怕吃苦,日夜坚守在科研一线;听到他们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听到了他们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和自豪,似乎看见了他们身后那片黄土正在发生的改变。

采访我校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锌硒’黄土项目团队,这是我加入凤岗通讯社后的第一次采访任务,伴随着忐忑与欣喜,与彩卉同学一起完成本次采访;经过一诺师姐逐字逐句的打磨,《“自找苦吃”的小院生活让我们成长——访我校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锌硒’黄土项目团队”》在我校新闻网新闻焦点栏目发布。我忘不了受访者所说的“自找苦吃,既写顶天文章,又建立地成效”,而稿件里那些沾着泥土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


刘缘1-网.png

刘缘(左一)采访我校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锌硒’黄土项目团队


捕捉校园四季的美丽瞬间

我的相机里珍藏着许多难忘的瞬间。

2023年的秋季,奔赴了一场与秋日的约,在绣山活动中心的银杏路下,阳光穿过金黄的叶片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一位妈妈用银杏叶为她的宝贝下了一场金黄色的树叶雨,按下快门的刹那,记录了她们与秋季约会,也定格了等待的意义。

2024年的初雪,纯洁而又美好,初雪降临时,整个校园银装素裹,纯洁而又宁静。路过玻璃温室,温暖补光灯照亮了冰冷的积雪,冲淡了冷冽的寒风。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校园美景的一次定格,也是对美好时光的一种珍藏,记录了我在凤岗成长的足迹。


刘缘2网.jpg

刘缘(右二)与凤岗通讯社伙伴在交谈


与《扎根》的心灵对话

《扎根》是我校原创校史舞台剧,作为一名观众,我在舞台下感受着在西农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幕故事。

演出结束之后,作为一名记录者,我将自己看到的《扎根》进行记录与分享。下笔间忽然明白,这个舞台剧要展现的不仅是舞台上的"扎根",更是每个西农人骨子里的那份执着,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向下用力、向上生长的动态过程。“扎根”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农业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作为校园记者,有幸见证了太多动人的故事。女排姑娘们训练到深夜的身影,巴基斯坦留学生安晨说起"中国就像第二个家"时发亮的眼睛……这些画面不断修正着我对"新闻"的理解——它不仅是事实的呈现,更是温度的传递。这座校园里处处都有故事在生长,作为记录者,我们何其有幸。

在这个团队中,收获的不仅有别人故事,也有我们的故事。一张人物照,靳老师反复指导,从“我心中的图”到拍摄时的角度与距离,帧帧打磨。一张风景照,陈朗师兄反复筛选,只为找到那张最贴切的西农景色。一篇稿件,罗一诺师姐句句斟酌,还原被采访者最真实贴切的表现。组图呈现的是记者团每一个人眼中的西农,三两成组的采访人员是我们彼此间的成长与情谊……


13389458646444663.png

采访结束后合影留念


每一次采访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在凤岗的日子教会我,好故事永远在真实的生活里,在那些平凡却闪光的瞬间中。这些故事不仅留在了网站上,更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成为我永远的养分。

作者简介:刘缘,园艺学院22级研究生

编发:初晓菡

编辑:禹泽楠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