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委宣传部整合所属多个学生记者队伍,于2015年3月28日成立了凤岗通讯社。通讯社学生记者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出现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活跃在校运会、招聘会、杨凌马拉松、暑期社会实践、迎新、农高会等大型活动中,他们细心感悟,用文字、镜头和声音记录,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学校师生校友奋进故事,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繁荣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凤岗样板”。在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特设「凤岗漫忆」专栏,刊发学生记者们的回忆文章,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欢迎历届凤岗通讯社成员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
在整理本学期团员发展材料时,我得知了凤岗通讯社成立十周年的消息。彼时,窗外校园里花香弥漫,春回大地。抬头是春天,低头是青春,一瞬间,我的思绪仿佛又飘回到杨凌的校园,回到那个满是热情与故事的凤岗通讯社。
始于初心,源于热爱
2020年夏天,我初次与凤岗通讯社相识。当时,一眼便被招新海报上“用文字记录校园,用镜头定格青春”的标语深深吸引。
面试现场,几位身着白衬衫的师兄师姐手持单反相机,谈笑间尽显干练与自信。时任研究生记者团团长肖婧婧问我:“若采访对象是行业资深专家教授,你有信心完成采访任务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一定行!”我的回答引得现场一阵笑声。就这样,我满怀憧憬地踏入了凤岗通讯社的大门。
张鹏飞(左)在采访杨天章教授
进入凤岗通讯社后,我的第一篇稿子是报道杨凌农高会的专家问诊现场。为了这次采访,我提前准备了十几个问题,然而,真正面对教授时,紧张的情绪让我语无伦次,记录在笔记本上的只是零碎的词句。
采访结束后,我反复听写采访录音,试图梳理出完整的新闻报道主线。在师姐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步理清逻辑、精心打磨语言,最终完成的稿件成功刊登在陕西西部网。当看到“学生记者张鹏飞”的署名出现在自己的文字旁时,内心的成就感瞬间驱散了之前所有的忐忑。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采访不仅需要勇气,更离不开扎实的准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此后在凤岗通讯社的日子里,我不断学习、持续成长。从专家访谈到校园活动报道,我逐渐掌握了捕捉关键信息的技巧,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愈发丰满、鲜活。初入凤岗通讯社时立下的那份铮铮誓言,始终激励着我在这片天地里坚持传递温暖,讲述西农故事,那份“用文字记录校园”的初心,始终滚烫如初。
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如果说与凤岗通讯社的初次相识,如同推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那么之后的时光,便是在窗外那片广阔天地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前行。
张鹏飞(右一)与凤岗通讯社伙伴在长武县采访完校友粱增基后合影留念
众多采访任务中,有一次令我印象格外深刻,那便是外出采访报道学校知名校友、旱地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老教授。前往长武县的途中,靳军老师像往常一样询问我的采访提纲,我照着提前准备的内容机械地回答:“首先,我们要问梁教授,您平常的工作内容都有什么?”靳老师立刻打断我,说道:“鹏飞,你是农学专业出身,采访自己专业的老教授,应该思考一下大家更想看到什么样的内容。”那一刻,我满心羞愧,随即将那份所谓的“标准问题清单”删掉。
在麦田里,我看到89岁高龄的梁增基老教授依旧过着家里,地里两点一线的生活。那时,我深刻认识到,好的故事无需过多修饰,只需怀揣敬畏之心去挖掘。后来,我撰写的《只要干得动,我就一直干下去》这篇稿件,被刊登在学校新闻网首页。
2021年夏天,我迎来了真正的蜕变。当时,我主动申请跟随学校研究生助力团,前往学校定点帮扶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开展帮扶工作。临行前,靳军老师叮嘱我,一定要把助力团学生的精彩故事记录并传播回来。
在合阳,我们积极行动,走街串巷、深入农户,组建调研小组开展工作。大家齐心协力,上联学校、下入基层,一心想要干出实事。当《我们在合阳喜迎农民丰收节》《西农育人经:让学生更接地气》《女研究生申请再留乡村,一定要把这件事干到底》等报道传回学校后,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称赞,那一刻,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如今,我已从一名校园新闻记录者转变为一名辅导员。角色虽变,但在凤岗通讯社收获的宝贵财富却始终相伴。在工作中,我时常向学生干部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那些被新闻理想淬炼过的品质,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杏坛生长。
张鹏飞在中原科技学院校园明德楼前留影
有一次,我发现一名学生入秋后还常穿着一双凉鞋跑步,这让我联想到在凤岗通讯社参加摄影培训课时学到的“画面语言”。通过私下与班委沟通,我了解到他因家境困难而有些自卑。之后,我们以“隐形资助”的方式为他申请了过冬物资。就像当年凤岗前辈教导我的那样:“真正的关怀,从来不必喧嚣。”
去年推优季,在审阅院系优秀学生干部推荐表时,我逐字逐句认真批改。在给一名准备考研的学生评语中,我写道:“第一次见你是在自习室,看你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井然有序。相信你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十分精彩。”后来,他告诉我,这句话一直被他保存在笔记本扉页,陪伴他度过了许多备考的深夜。
或许,这便是传承的魅力所在。尽管我已不再从事新闻工作,但凤岗通讯社教会我的一切,依旧熠熠生辉。它如同老教授心中那饱满的麦穗,坚持与传承的精神,永远是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温暖光亮。凤岗通讯社给予我的,从来不只是写作,而是如何去做一个永远向生活敞开怀抱的记录者与传递者。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凤岗通讯社,愿每一段青春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张鹏飞(二排左六)指导学生参加校园合唱比赛
作者简介:张鹏飞,中共党员,中原科技学院辅导员。我校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2023届硕士毕业生,曾任凤岗通讯社研究生记者团副团长,在校期间荣获“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记者”“助力合阳乡村振兴特别奉献奖”等荣誉。
编发:陈欣悦
编辑:卢芝颖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