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2024年7月末,正值盛夏酷暑,我作为研究生助力团的一员派驻到合阳县和家庄镇政府挂职,开启了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征程。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田间地头的真实触碰,从了解产业数据到入户调研体察民生,基层实践给予的成长远比我想象中更为厚重。
调研出真知
初来乍到,镇政府的工作节奏与校园内静谧的科研氛围截然不同。在这里,没有了校园里悠长的林荫道、宁静的图书馆,取而代之的是繁忙的办公室、络绎不绝的来访村民和紧锣密鼓的工作安排。每一天,从晨光初现到夜幕降临,政府的各个部门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运作,处理着各式各样的民生事务,解决着群众的急难愁盼。
这样的工作节奏让我既感到新奇,又倍感压力,同时也激发了我快速适应新环境、积极投身工作的决心。经过一周左右的适应期,副书记在了解了我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点后,将我分配到了农业农村办公室。我跟随主任的脚步,开始深入探访镇里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园,逐渐了解了合阳县中药材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和家庄镇作为合阳县“中药材特色镇”,全镇药材种植面积约5万亩,占到全县药材种植面积的一半。我的首次调研目的地便是镇里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园。作为当地着力打造的特色产业,它承载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殷切期望。
基地负责人告诉我,村里虽然每年能够稳定提供400万斤优质中药材,但这一大宗商品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加之中药材的储存对于防虫、防霉要求极高,夏秋之交的雨季过去,需要对库存药材进行筛选晾晒除霉,以保障药材的品质,这无疑大幅提高种植成本。
“村里广泛种植的黄芩、远志与普通粮食作物的最大区别是,药材的生长周期长达三年,田间管理流程更长。药材产量长期维持在每亩干品150-200公斤左右,产量上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负责人说。听到这些挑战,我暗自下决心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吴嘉昱(左一)跟随马亚团老师学习中药材相关知识
实践促成长
我有幸多次组织种植户参与我校专家举办的集体培训会,期间,我目睹了一幕幕触动人心的场景。专家老师们用接地气的语言耐心讲解,用娴熟的动作示范“养根增产”技术。种植户们那亮闪闪、对增收致富的期盼眼神,也深深烙印在我心间。这一切,让我对农业技术“产学研用”推进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有了极为深刻且透彻的理解。
在新品种的积极推广与新技术的稳步应用中,新品种从最初在校园实验田里小心翼翼的播种与观察,到如今这些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广泛应用于广阔的田间生产,为乡村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路的变迁与成长,是乡镇政府前瞻性的规划与支持、学校科研团队不懈的探索与奉献、以及广大农民朋友积极配合与辛勤耕耘紧密结合的璀璨结晶。
近几年来,我校驻镇科技专家团队专家们不懈努力,始终致力于提升药材产量,助力了当地农民增收。马亚团老师带领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县远志专家工作站”的成员成功引入了中药材新品种——丹参,并联系有意愿的种植大户雷双全等人无偿提供10亩的优质种苗。这一品种的推广,有望为种植户带来亩产300-500公斤的突破,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路径。
脱贫户慰问统计工作也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繁琐却意义非凡,它关乎着那些在脱贫路上奋力奔跑者的冷暖与希望。
深冬季节的渭北高原,在帮带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前往下辖各社区,走入脱贫户的家,一边填写表格记录,一边听着他们的脱贫故事。在倾心交谈中,我详细了解到他们自建档立卡以来这些年生活的变化,中药材种植这一产业的因地制宜发展,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改变,人均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吴嘉昱在秦城社区调研脱贫户生活状况
肩头担起“泥土香”
虽然我是陕西人,但我日常生活中,还是以普通话沟通为主,对于理解地道的东府陕西话,是有些困难的。直到去往村民家里,他们的热情使我的疑虑消融。
我说着不地道的“陕普”,他们也会耐下性子慢慢听我说,在我没理解时不厌其烦的重复给我听。几个月的交流下来,我的陕西话是越说越标准了。村民还总是热情的“投喂”,村里红彤彤的柿子我吃了个遍,让原本总觉得柿子酸涩的我重新感受到它的甜蜜,肩头也扛起了那份沉甸甸的“泥土香”。
回首这半年的基层经历,我从初出校园的懵懂书生到能独立处理基层事务的“实干家”,我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更是心灵的淬炼与成长。在这里,我读懂了土地的厚重、民生的艰辛,明白了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的口号,而是无数人脚踏实地、接续奋斗的征程。
作为研究生助力团的一员,我常常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座桥,一头连着书本上的知识,一头连着脚下的土地。我更像是一个使者,穿梭在校园与乡村之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练就兴农本领、厚植爱农情怀。这份经历,让我心里头沉甸甸的,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那份重量。
每次想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够推动农业一点点向前发展,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我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吴嘉昱在和家庄镇进行住房安全调查表等级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做得够好了吗?我还能做些什么来让这片土地更加肥沃,让乡亲们的笑容更加灿烂呢?这份责任感,让我既感到压力,也让我充满了动力,因为我知道,我正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助力团工作已经结束,我已离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在和家庄镇政府半年多的实践锻炼经历,宛如一盏明灯,将永远指引我在未来道路上,无论身处何方,我都会心系基层、情牵百姓,在祖国大地每一处需要的角落,贡献自己的光热,续写属于青春奋斗的绚丽华章。因为我深知,基层有最真实的中国,扎根于此,梦想便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吴嘉昱,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23级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我校驻合阳第十三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
编发:张晨茜
编辑:王彩卉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