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关于西农精神的研究综述(二)

西农精神的内涵(1)

“西农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意向,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文化引领,是学校建校八十多来师生的一种集体行为自觉,更是一种潜在的无意识。其由隐形到显性的表象化的“话语表述”,其培育、凝练的抽象化表达,经历了一个由渐进式的发展过程。2007年4月,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学校工作生活了30余年的著名的遗传学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的李振声院士受邀回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师生共同交流探讨“什么是杨凌精神”,并欣然题词“杨凌精神、代代相传”。为进一步学习以李振声院士等一批批农业科教工作者来到杨凌、扎根杨凌,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宣传他们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科学精神,深入实践、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群众的作风,将杨凌精神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让杨凌精神代代相传,为学校事业发展汲取强大的精神养料,校党委组织宣传部等部门,历时半年多,总结凝练出“扎根黄土、心系民生、求实创新、无私奉献”16字的“杨凌精神”表述语,并形成了“杨凌精神”文集的初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增加了“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履行好大学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社会功能,学校将大学精神的凝练阐释纳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学校“十三五”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学校“双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任务》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同安排、同部署、同规划、同落实,为弘扬和传承“西农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西农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建校之基,强校之源,高度浓缩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师生独特的心理暗示和精神标识,体现了一流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为建设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切实发挥“西农精神”在凝聚师生思想源泉,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学校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切实让“西农精神”成为主心骨。2015年,学校开展了“西农精神”表述语的征集凝练和专题研讨等活动。2017年12月,康振生教授、邵明安研究员分别荣膺两院院士,这是学校建校八十多年来发展史上的“首次”。在学校召开的两院院士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李兴旺提出“西农精神”的“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24字表述语,作为大学精神的“西农精神”,首次作为学校显著的文化标识呈现出来,经过两年多的丰富拓展和完善,弘扬和传承“西农精神”已逐渐内化成为师生的行动自觉,成为涵养师生文化品位的强大精神内核,逐步构筑起一个既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立足学校实际而又面向社会的现代大学精神体系,为学校在追赶超越阶段,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实现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精气神、传播了正能量、画好了同心圆。

“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24字表述语,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互为依托、相辅相承,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西农精神的全部内涵。其中“扎根杨凌、胸怀社稷”体现了西农精神的地理属性、区位标识和精神源头,回答了“西农精神”从哪里来!彰显了西农人长期扎根西部小镇——杨凌,坚持“顶天”“立地”科技工作总方向,始终初心如磐,牢牢把国家使命扛在肩上,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理想信念;“脚踏黄土、情系三农”体现了西农精神的主体内核,回答了“西农精神”是什么!彰显了西农人笃定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强农兴农”的重托,在服务“三农”事业,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追求理想、报国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甘于吃苦、追求卓越”是西农精神在人生境界上的具体体现,彰显了西农人慎终如始的坚守,再接再厉的坚韧、善作善成的坚持,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业绩的精神风采,铸就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华章。

编辑:王学锋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