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每年6月,玉米育种工作者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玉米播种工作,农学院玉米育种专家薛吉全教授也不例外。头戴草帽,身着蓝褂,他带着团队成员们在田里忙碌着。30余年匆匆走过,薛吉全始终初心不变、矢志不移,勇于创新、春华秋实,带领团队为我国西北乃至全国玉米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坚定信仰 知行合一
薛吉全1964年出生于陕西武功,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担任农学院玉米支部书记。作为支部书记和学科带头人的双带头人,他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学院党委和支部的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团队思想和学风建设是薛吉全最关心的事情。“坚定信仰、知行合一”,这是薛吉全对所有党员同志常说的一句话。他时刻提醒团队的师生要践行“四有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他教导学生们说:“躬行实践,方能推陈出新。一个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正是多年来勤奋笃学、躬行实践的结果。”他是这样教育学生,自己更是这样做的。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农业科技事业的热爱、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追求,他一路踏实奋进,成果丰硕,先后选育玉米品种20余个(其中国审品种5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0项,在《Frontiers in Genetics》《Food Chemistry》《The Crop Journal》《Molecular Breeding》《作物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 20余篇,出版专著4本。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农业部先进科研人员,多次荣获“优秀党员”称号。
中国人吃中国粮 中国粮用中国种
“中国人吃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这句话。” 薛吉全教授常常叮嘱学生。为了打破玉米种质“卡脖子”问题,薛吉全教授带领团队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玉米育种的新理论,构建陕A群、陕B群2个杂种优势育种群体,实行五统(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构建群体、统一选择标准、统一多点鉴定、统一交流信息)、两分(分别管理、分别选系测配)的实施方案,以协议免费发放,实行开放育种,开展大联合、大协作,与8个地市农科院所和10个优势企业,进行多轮多点联合改良,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新模式,形成理论、技术、材料和信息相互融合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促进了陕西玉米育种实质性协同创新。“薛教授将这些优良玉米种质与大家共享,为我们这些玉米育种公司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陕西省的种业突围乃至全国的种业突围提供了新样板。”一位企业的领导这样评价道。
他主持选育的“陕单609”玉米连续3年在同一地块实现亩产超过并稳定在1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实现陕西玉米育种新突破,已成为陕西玉米生产的主栽品种。选育的“陕单636”是陕西省第一个审定的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玉米品种,2017年入选陕西省重大科技成果盘点。选育的“陕单650”具有籽粒水分含量低、田间倒伏率低和籽粒破损率低的特点,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旱作春玉米亩产超过90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纪录,已入选2021年黄淮海夏玉米(机收)五大核心展示综合表现优良品种,在东北和西北春玉米区表现突出,成为继“陕单609”之后的突破性玉米品种。
技术引领 服务产业
薛吉全团队以提高玉米生产潜力为目标,增强玉米“三度”(密度、整齐度和成熟度)为重点,进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集成,与陕西省及有关农技、种子部门合作,连续多年在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等地创建了多项全国玉米高产纪录,促进了陕西省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栽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逐步推动,提升了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区域优势和生产水平,同时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树立了“陕西样板”。推进了西北旱地玉米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四大区域之一。主流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扩大了陕西玉米科技和玉米生产的影响力。
薛吉全教授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西北耐密高产抗旱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农业农村部条件建设项目“西北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
良师益友 春风化雨
“博士研究生一年至少要出去参加两次学术会议,硕士研究生一年至少要保证参加一次学术会议,这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你们了解科研动态、答疑解惑的机会。”“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人的科研理念和技术,还要学以致用,展现我们团队的研究特色。”薛吉全在组会上经常这样说。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生活中,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着实验室的每一位学生,经常会问大家:“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呀?有困难就和我说。”他对负责学生工作的徐淑兔老师说:“学生们天天在自习室学习,你组织大家每周开展一次体育活动,身体健康才能有大作为。”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注重劳逸结合,学术活动和健身竞赛活动交叉进行,师生的感情浓厚,团队的凝聚力增强。
作为团队负责人,他还注重团队建设和青年骨干的培养,先后引进杨琴教授及青年教师王哲、邰欢欢等年轻人,充实了团队的力量。2015年获学校“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2020年获学校“优秀导师”称号。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