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风雨沧桑 锦绣华章—纪念我校诞辰85周年

  1934年4月20日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奠基成立日,85年前,在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高等农业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历经85年的风雨沧桑,学校现已成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全、旱区农业优势最为突出的大学,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道路,为我国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让我们走进这所古老而年轻的大学,追寻它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历程。

为“充实民生与国防”立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时期,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国家百业凋敝,特别是西北一带,灾祲连年,农事日废,民生日困。

  在全国“建设西北”“开发西北”“兴学兴农”“建设国家战略后方”的呼吁声中,1931年7月,教育部颁布《各省市普设农医工三种专科学校实施方案》,要求各省于“事宜地点设农业专科学校一所”。1932年5月,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在西安作《建设西北专门教育之初期计划》,同年10月24日,此提案由提案委员戴传贤、张继、于右任提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第327次会议决议原则通过,成立了“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推戴传贤、于右任、张继、朱家骅、王陆一、焦易堂、沈鹏飞为筹备委员,筹备委员会由戴传贤召集。此后,先后加推吴敬恒、李石曾、杨虎城、王应榆、辛树帜、邵力子、王世杰为筹备委员。同年12月,委员会后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在教育部召开第一次会议,公推于右任、张继、戴传贤为常务委员。从筹备委员会组成人员看,当时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立校规格层次之高或为当时所仅见。

  1932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归并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戴传贤著《建设西北专门教育之初期计划》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名单

  1934年3月,筹备委员会“公推于右任为校长,予以事实关系,虽未到校就职,而应工作计划,仍以常务委员会名义,指挥进行。”

  1934年4月20日,在“国防建设重要区域”的陕西武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正式奠基成立,上联为“晴光临渭水千间广厦育英贤”,下联为“佳气接终南百代宏图奠胜基”,横批“人杰地灵”的巨幅既展示了农专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又表达了学校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宏图。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主管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西北现代高等农业教育事业自此开篇。

  1934年6月,陕西省政府决定,陕西省水利专修班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3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辛树帜为校长。同年8月,开始招收农艺、森林、园艺、畜牧、农业经济、水利等六组首批学生。


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戴传贤题写的校名

三校合并重组国立西北农学院

  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北平,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及北平研究院等校院于8月底内迁西安,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后南迁汉中城固,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21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

  与此同时,在抗战中自开封迁镇平、嵩县、陕西辗转搬迁途中的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也奉令并入组建的国立西北农学院。


1938年迁陕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河南大学农学院镇平办学旧址

  重组的国立西北农学院,吸纳了西北联大农学院周建侯、贾成章、王志鹄、王正、虞宏正、周桢、林榕、路葆清、李秉权、姚鋈等知名学者、教授的加盟,让国立西北农学院处于“规模之大、人才之众,国内农业大学无能出其右者”的地位。1949年,国立西北农学院成为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中学科门类最为齐备的学校,共有10系1部。

凸显时代精神的西农校歌、奠基铭与校训


《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1940)

  这首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抗日硝烟烽火中的《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既唱出了学校选址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后稷教民稼穑故地的历史渊源,“农为国基”悠久辉煌的农业文明历史,同时表明了学校“今以农业充实我民生与国防”的办学宗旨。

  在学校奠基典礼上,戴传贤亲祝奠基祝词。祝词曰:“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炎黄立国,首裕民食。姜原后稷,弘兹天职。衣食既足,礼义斯舆。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木贵松柏,宝重金刚。坚贞之性,百物之良。立教兴学,志在成人。建国之业,教学为先。民德归厚,百业兴焉。万众一心,教有次第,学有师承,事有始终,德有本根。克勤克俭,创业之源。脚踏实地,步步向前。光荣历史,从此开篇。奠基礼成万众欢,祝我学校万万年。”此后,“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就成为学校的教育理念。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奠基铭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时,就把面向生产、重视实践放在首要的位置。戴传贤在《关于经营西北农林专校办法之意见书》中说:“此校应一洗从前各地农林学校花坛式艺植之现象,易而为辅助平民,增加生产,实际有用之新企业,新经营。学风之应勤俭朴实,固不待言;而教育之成绩尤不应在于讲堂上讲几种学程,颁几纸毕业证书也。”

  1939年2月28日,西北农学院筹委会呈报教育部遵令拟定的校训“勤朴勇毅”,后确定“诚朴勇毅”为校训。

7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统筹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杨凌设立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全国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先行试验。

  1999年9月,同处陕西杨凌的2所大学和5所科研院所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被赋予“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支持的崇高使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大会现场

  20年来,学校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部省院共建体制优势,实现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区校融合的重大突破,建立起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体制,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道路,不断把学校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为我国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2004年,在庆祝学校建校70周年暨合校5周年之际,学校正式发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校歌和校训。

  校徽由大圆环、中英文校名、内圆环种子构形及内部两排上升的螺旋图案构成。两条螺旋向上并排的遗传物质DNA链,表达了学校传承农业文明、解决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图案构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树木,代表林业,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上下翻动的水波,代表水科学和水利事业,蕴含着水是生命之源以及师生上善若水的道德修养和品格。三重造型体现了学校以农、林、水学科著称于世的办学特色。一颗金装包裹的绿色种子代表在校学生的形象。今朝金色年华的学生,明天就是绿色世界的主人,彰显了学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陕西省歌舞剧院副院长、著名词作家黎琦及王军道作词,中国音乐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赵季平谱曲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同年完成,这首文辞优美、意境高远、旋律高亢的歌曲,把人们带进时代的洪流,让人们沉思肩负的“天降大任”,心中涌动跨越梦想的激情和豪迈,激励师生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勇往直前、不断创新!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同年,学校决定恢复使用“诚朴勇毅”的校训,并对校训进行了阐释。

  “诚”:诚者,信也,真实无妄之谓,为人处世,须以诚为本;

  “朴”:朴者,质也,少私厚道之谓,博学经世,须以朴修身;

  “勇”:勇者,气也,刚心锐志之谓,创新创业,须以勇求进;

  “毅”:毅者,力也,不达不止之谓,任重道远,须以毅建功。

  2017年12月,在庆祝康振生、邵明安荣膺两院院士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在讲话中,首次凝练并提出“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精神表达体系,意蕴丰富、影响深远,是学校80多年办学历程积淀和孕育出的精神宝藏。

  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校训、校歌与“西农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农人不忘初心,肩负历史重任,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中,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区域发展,形成了涵盖12个学科门类,建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博士后流动站、71个博士学位和10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ESI全球前1%学科从无到有,达到6个,其中农业科学进入全球前0.5‰,植物学与动物学接近全球前1‰,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8项。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7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吸引了沿线14个国家7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新时代,学校将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王学锋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