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全国先进工作者”黄丽丽:深耕果树病害防控的女科学家

4月28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我校黄丽丽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四十年如一日扎根植保事业的褒奖,更彰显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image.png

作为我国果树病害防控领域的领军人物,她用四十年将冷门领域做到国际领先,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专业坚守。她以育人初心培育农林英才,坚持不懈破解产业难题,用科技服务惠及千万农户,先后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将使命种进心田中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黄丽丽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在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开始果树病害的研究,1985年回到母校任教,时至今日,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的第一线。

“大学的第一要务是育人,我要让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她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独创“三因”“四类”“五结合”教学模式,即因人施教因地施教因病施教,结合案例研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和虚拟仿真,将田间实践、科研攻关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她先后承担植保专业、果树专业、葡萄酒专业、观赏园艺专业本科生课程6门,植物病理专业研究生、留学生课程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

她主讲的《农业植物病理学》以专业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见长,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通过“问题从土里来、答案回土里去”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扎根大地中领悟学科意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育家国情怀。在她看来,植保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脱离生产实践。

“她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她能把复杂的病害机理讲成生动的破案故事。”植物保护专业2004级本科生冯浩如今已成长为我校植保学院教授、黄丽丽教授团队骨干,他回忆本科学习期间,黄老师从“早晨有没有吃饭”的日常话题切入,告诉学生某类病害一年会毁掉多少粮食,在具象化的数据冲击下,学生们既建立起对粮食安全的深刻认知,更油然而生守护“中国饭碗”的使命感,“这种将民生关切融入专业教学的独特方式,让原本晦涩的植物病理学知识变得鲜活可触,课堂也成为点燃学生科研热情的‘火种’。”

“黄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科研方法,更是一生受用的治学态度。”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聂嘉俊2014年考入西农黄丽丽教授课题组,从“不知何为科研”的迷茫,到在导师“多问为什么”的反复锤炼下找到方向,历时四年发表首篇研究论文。“黄老师不定期让我们汇报进展、理清逻辑、推敲假说。”更让他难忘的是刚入学导师亲自带着研究生们赴陕北苹果园调研,了解生产现状的场景,到如今近65岁了还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生产一线,“她总说植物保护科研工作要从田间中来、回田间去,这份心系家国的情怀,是我们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把“最难的事”变成“最简的方”

image.png

黄丽丽始终把教学、科研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她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0余项,发表论文400篇左右,发明专利21件,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8项,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和先导技术1项,主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为我国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尤其在苹果树腐烂病和猕猴桃溃疡病防控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破解了威胁我国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针对苹果树腐烂病这一让千万果农头疼的“果树癌症”,经过二十余年深入研究,她带领团队揭开了腐烂病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田间的病害主要来源于病树、病枝以及冬季修剪下来的带菌枯枝,病菌传播入侵的高峰期是苹果树开花期至幼果期,每年落在树皮上的病菌每平方厘米高达20多万个,而病菌钻入树体的门户,以树体表面裂缝等肉眼不可见的微伤和自然孔口为主,它们在树皮浅层潜伏作案,导致来年早春出现新的肉眼可见的病斑。团队据此提出了“早预警、诱抗性、阻侵入、控残体”的苹果树腐烂病防控新策略。

该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黄丽丽教授团队研发的“冬病夏防”关键技术连续多年纳入全国防控方案,技术辐射全国70%的果区。

针对猕猴桃溃疡病这一世界难题,她带领团队探明了病菌种类和群体组成,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揭示了病菌侵染致病机理及其在树体内系统传导的时空规律和田间病害流行规律,并将该技术简化为群众易记易操作的“两前两后”高效防控技术,创建了测报预警—保健诱抗—精准预防“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新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和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现代农林领域十大先导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全国猕猴桃产区广泛应用,获得202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黄丽丽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苹果树腐烂病与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技术,都是改“病后治”为“病前防”的绿色防控技术,简单明了,便于操作,深受果农欢迎。

“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黄丽丽教授带着她的“植物医生”——果树病害团队,让最顶尖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惠及千万果农。

果树不会动,我们就过去

image.png

“既然果树不会动,我们就要去现场诊疗。”这是黄丽丽教授对基层干部群众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人生病了需要看医生,果树生病了怎么办呢?到底是什么病菌在危害?如何来防治? 为了解决产业难题,她跑遍了全国南北东西的果区甚至西藏阿里等边陲山区的果园。

有一年秋天去果园采样,黄丽丽的一只鞋子陷在泥地里,一抬脚,鞋子底与面分了“家”,最终是同事买来一双拖鞋才救了急。像这样窘迫的事在她的果园生产调研中数不胜数,但都成了师生们工作之余的笑话谈资,不论是苹果树腐烂病研究还是猕猴桃溃疡病研究,她和团队成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下果园、采样本、做试验、搞示范,几乎没停歇。

她创建“专家+企业+合作社”三级推广网络,在陕西、甘肃等7省建立了小多密广的示范基地星点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同时线上线下科技培训与助农服务累计受惠果农300万人次。2023年河南暴雨后,她连夜录制应急处理教程,48小时内触达43万受灾果农。在广西乐业县,她通过直播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单场播放量突破20万次。

“我们最终要将研究结果反馈给农民,直接服务于他们的农业生产。” 植保学院副教授、黄丽丽教授团队骨干成员刘巍告诉记者,黄老师特别重视生产服务上对果农“有求必应”,“不能失去农民对我们的信任。这是她常常教导我们的话。”

2018年5月,湖南凤凰县猕猴桃溃疡病发作,副县长着急地给黄丽丽打电话求助。她立刻赶到湘西,不顾小雨泥泞就上了山,着急地想去农民地里看看。结果脚下一滑,整个身子悬空了,幸亏同行的人手疾眼快,抓住了她一只脚,把她拉了上来。“吓死我了,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后果不敢想象。”同行的博士张晋龙至今讲起来还心有余悸。黄丽丽却哈哈一笑,“这不是没事嘛!”

“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果农给我打电话说病害防治住了!”黄丽丽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稳准狠地把病害防住。看到农民受益,才是农业科学家最大的乐趣。”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显微镜下的病原菌到气象信息病害预警,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的征程上,她以大地为纸、以科技为笔,与千千万万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答卷。

“荣誉表彰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它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手捧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奖章,身系红色绶带,这位女科学家的脚步依然铿锵。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