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学校隆重召开我国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振岐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这是学校传承“西农精神”,扎实推进“百年百人”活动,用身边名师大家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师生接续奋斗谱新篇,走好新时代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举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农业高等学院,诞生和孕育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创建之日起,学校始终与国家、与人民、与社会同向同行,扎根西北小镇,践行“诚朴勇毅”校训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以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为己任,涌现出一大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名师大家,李振岐院士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李振岐院士六十余年的“粮安”梦,学习启蒙在西农,工作落脚在西农,未来期许仍然在西农。学习宣传李振岐院士,不仅要学习他笃定粮食安全的职业操守,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感悟沉甸甸的“粮安”情怀。
他的“粮安”情怀缘起于他童年的苦难记忆。1922年10月4日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市的一名普通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家乡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连年蝗虫灾害,懂得民族灾难和农民疾苦的他暗下决心,一是要抗日救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二是要学好农业科学,消灭病虫害保护庄稼丰收。1942年暑期,中学毕业后的他和同学一起逃离沦陷区,到达陕北宜川,考入了山西大学文学院英语系。1944年12月,得知贵州独山失守的民族危机,他毅然决定参加青年远征军赴印度蓝伽训练基地接受军事训练。1945年6月,回国在昆明待命参战。同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遂退伍于1946年转学至国立西北农学院植保系学习。1949年5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5月学校解放,因在学校解放中护校有功,获“解放大西北纪念章”荣誉称号。从此,他一头扎进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农业高等学府,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粮安”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有两个母亲”,一是生身之母寓教于无声,使他懂得既要自立自强又要助人为乐、及长;另一位“母亲”是中国共产党,教育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的“粮安”情怀发轫于他青年时的国家需要。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农业经济领域更是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小麦条锈病肆虐各大麦区,据统计,当年全国小麦减产60亿公斤,约相当于当年全国夏季征粮的总数,更是当时1700万人一年的口粮。这场“大灾难”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像对付人的癌症一样抓小麦锈病!”组织来自全国小麦锈病专家成立 “小麦锈病防治研究委员会”,时年34岁的李振岐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他带着“小麦条锈病菌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为非作歹的?”的疑问,坚持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一步一个台阶,在国内首先揭示了陕、甘、青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明了小麦品种抗条锈病丧失规律,首次探明了突变和异核作用是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小种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中国小麦条锈病数据库,研制并推广条锈病人工接种“沉降塔”“微型接种器”及染核等先进技术,1989年和1990年,帮助甘肃天水地区挽回小麦损失1.25亿公斤,1990年和1991年,帮助陕西关中地区挽回小麦损失3亿公斤。1964年、1990年和2002年,小麦条锈病三次在我国大流行,但小麦减产数量大幅降低,得益于他和团队在小麦条锈病领域的艰苦探索,并激励和支撑他在小麦条锈病研究领域不断创新,并使之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和植物免疫学领域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开拓者”。
他的“粮安”情怀接续于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小麦条锈病又叫“黄疸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与消费国之一,年种植小麦面积约2400万公顷、产量近1.3亿吨,而条锈病又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病害。经过长期的科研探索,他和团队深知小麦条锈病虽可防、可控,但不可能一朝“毙命”,人类对它的防治研究永远在路上。在工作中,他支持团队成员健康成长,并成为团队建设的优良传统。在导师李振岐院士工作的基础上,康振生院士以病原真菌与寄主小麦的互作关系为主攻方向,从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小麦条锈菌在小麦和野生灌木小檗上转主寄生完成生活史和病害循环,揭示了小檗在条锈菌毒性变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变异规律等,正如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Robert McIntosh教授所说:自然条件下条锈菌有性生殖的发现在小麦条锈病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面对荣誉,康振生院士团队没有丝毫的懈怠,他带领团队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主战场接续奋斗,挖掘出全世界首个被病菌毒性蛋白利用的小麦感病基因,该研究兼具理论性突破和生产应用价值,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种业原始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性突破,为现代生物育种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粮稳天下安,要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队”,李振岐院士、康振生院士、王晓杰教授接续奋斗的先进事迹是学校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缩影,全校师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西农精神”,感悟“师承相续,相互协作,艰苦奋斗,潜心钻研”的“东南窑文化”内涵,凝心聚力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新征程,为服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西农智慧”和“西农力量”,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