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网 2025-09-26)
暑假期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昂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图书馆张策老师担任带队老师的“薪火探迹队”实践团队走进南泥湾进行实地考察与访谈调研,通过学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辉煌历史,了解南泥湾精神的内涵,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厚重历史底蕴。
馆藏丰碑,精神铸魂。调研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穿过见证了军民开荒种地、庄稼满仓的丰收喜悦的南泥湾标志性建筑稻香门,来到庄严肃穆的党徽广场,深切感悟南泥湾精神跨越时空的磅礴力量。随后来到抗战时期重要军事教育基地——炮兵学校旧址,参观练兵场、枪械库、学员宿舍等遗迹,追忆承载着烽火岁月里军民同心、艰苦奋斗的珍贵历史。大家在近现代史纲要系老师赵昂的领讲下,仔细观摩泛黄的学员档案、锈迹斑斑的火炮零件,聆听着“马背上的炮兵课堂”“用算盘计算弹道”等动人的革命故事。
烽火砺剑,信念如磐。沉浸式体验让大家深刻触摸到艰苦岁月里的精神脉搏,更直观地感悟到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怀着这份敬佩之情,调研团队前往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进行学习。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陕北江南开荒记”“军民同心大生产”“艰苦奋斗铸丰碑”等主题展区。馆内陈设的泛黄的劳动工具、手写的劳动竞赛奖状、复原的大生产场景复原图,将大家带回了1941年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开赴南泥湾屯田垦荒的历史现场——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陷入严重的物资匮乏困境,为打破困境,战士们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讲解老师的生动讲述中,团队成员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组组历史影像、一段段奋斗故事,深入探寻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内涵,为后续分析红色场馆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积累了一手资料。
参观结束后,团队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就“红色场馆如何精准定位青年受众”“强化馆校思政教育联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还与同期调研的北京科技大学、拉萨师范学院团队分享了心得,现场气氛热烈,深化了大家对红色场馆教育功能的认识。
垦田践悟,绿映初心。调研行程第四天,团队成员前往南泥湾湿地公园和千亩稻田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团队成员行走在栈道上,感受着自然之美与历史荣光的交融。这片土地从贫瘠到丰饶的巨变,正是理想信念驱动实践伟力的绝佳例证,是新时代南泥湾人传承大生产运动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在农垦实践体验区,调研团成员身体力行,体验垦荒等农事劳作。一锹一锄的艰辛,让“艰苦奋斗”不再是抽象词汇,而是在肌肉酸痛中升华为对革命先辈的由衷敬佩。这种直观体验让团队更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既需要红色场馆的历史滋养,也需要当代实践场景的生动印证,这也为当前红色场馆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启示——增加具身化、参与式的实践环节,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吸引力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红色场馆在内容深度阐释、叙事时代衔接,特别是体验模式创新上,仍有探索与提升空间。团队成员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以青年视角进一步梳理红色资源的教育逻辑,为推动红色场馆从“展陈历史”向“激活精神”转型、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建议。
原文链接:https://www.sxncb.com/2025-09/26/content_1134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