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23)
“孔德和马克思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不同之处在于衡量标准:一个是人类智力,一个是社会生产力……”
“《资本论》中提到的拜物教,是非宗教意义上的拜物教,指对某种物品的迷信或盲目崇拜……”
……
4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图书馆的一间研讨室内,一场关于社会学经典著作的观点讨论正在热烈进行。这是该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四为读书会”每月例行的读书分享会,2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围绕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展开交流探讨。
“读书有意思”不仅是这些读书会成员的感受,也是该校应对新文科建设,对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探索。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读书有“会”
“我们班学生在专业分流时,不少人申请转专业,真让人震惊。”14年前,刚到学院任教的赵晓峰与同专业教师张世勇交流时,提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学生不想选社会学专业,是缺乏对专业的了解。”两位青年教师讨论后得到结论,他们决定用一种约束机制来引导学生多读书——希望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能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
读书会成员分享经典著作阅读体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集体读书活动先在社会学专业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展开。开始时,一些学生还不理解,但慢慢地,班级的学习氛围就上来了,很多老师也加入了指导学生读书的队伍。
2014年,成为硕士生指导教师的赵晓峰、张世勇、陈辉,组建起面向研究生的“四为读书会”——“四为”取自关中大儒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最高人生信仰,希望以此激励学生修学储能、志存高远。”赵晓峰说。
读书会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各读书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严格按照“8107”规则开展集体读书——即“早8时,晚10时,每周7天泡在读书馆”,每个学生1个月至少阅读5本经典著作,2年下来能读到100至150本书。
“翻开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著作,我似懂非懂、头昏脑胀,读书报告几乎是在复述书中的内容。”初入读书会时,2018级硕士研究生周佩萱几度萌生退出的念头,“但看到别的同学专注阅读,老师们时常鼓励,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经过2年读书浸润,如今的周佩萱谈起韦伯来“已不再瑟缩,而是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知。”
“在信息获取碎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改变学生‘唯教材’等功利性读书问题,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保持持续的专注力,以提高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学院副院长邢成举教授告诉记者:导师组定下规则,在经典阅读训练的2年时间里,学生们可以不做课题、不发文章,只管心无旁骛地读书。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陈辉教授欣喜地发现,经典阅读的2年时间,学生间“比学赶帮超”,相互激励、感染,既是学习共同体,又成为生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
从最初的十几名学生,到目前吸纳了来自社会学、社会工作、农村发展等专业的研究生156人,四为读书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其带动下,学院的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60%的学生都吸引到了共同阅读的集体中。
从零散到系统,书海有“道”
“2年的时光,让我把不同社会学家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将脑海中的社会学拼图一点点拼接完整。”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赵祖远的成就感,得益于读书会的系统阅读指导。
在四为读书会,导师们为学生制定了一份详尽的社会学经典书单,书单囊括国内外名家的代表著作超过100本。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转战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导师们还会按照学科的发展脉络、人物、学派、主题等方向,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阅读,集中1至2个月专门阅读1个人物的著作,并在较长时期选择1个学科进行深度阅读。
2024年6月,导师带领读书会博士研究生开展田野调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这样的系统阅读,得到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为读书会设置了专门的研讨间,并根据导师列出的书单购置图书。
“系统阅读既要‘读进去’,读懂经典所讲的内容;还要‘读出来’,将各家之言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四为读书会指导老师崔盼盼介绍:每个月,每名学生至少写1篇完整的读书报告,每个小组每月召开1次讨论会,每位学生按年度撰写读书感想,每年寒假撰写回乡记。
“读书改变人的,并不是‘读了多少’,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是否停下来,开始慢慢地思考、内化。”在硕士研究生韩佳雪看来,这样的转变不仅在读书状态上,还体现在写作上,“刚开始时,输出是强迫性的,绞尽脑汁。随着慢慢积累,后面读过的书不断与之前的书相呼应,产生思考的点越来越多,越写越畅快,一切水到渠成。”参加读书会至今,韩佳雪已读完90多本书,书写读书报告将近10万字。
2024年,四为读书会师生围绕阅读方法探索、读书经验总结、社会调研感悟等撰写的文章,集结成为37万字的书籍《书海有道——新文科建设与社科人才培养的西农叙事》正式出版。
从书斋走向田野,经世致用
2024年春节,一篇题为《“断亲潮”愈演愈烈,只和年轻人有关吗?》的文章在网络上受到关注,引发了人们对数字时代下现代家庭关系变化的关注与热议。
文章的作者,是读书会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崔晓晓。“这源自我在春节期间的田野遭遇。”崔晓晓说,过春节时,拜年的仪式问题不可避免——父辈执着于携带“实体红包+坚果礼盒”的拜访,表兄妹们则通过“微信拜年+拼多多助领红包”完成数字互动。当这两种仪式系统在客厅空间共存,物理空间内的尴尬沉默与手机屏幕的持续闪烁构成了转型社会的微剧场,而“断亲”就是这种微剧场中的角色反抗与情感释放的产物。
读书会成员开展产业调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崔晓晓关于“断亲”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灵感,来源于读书会的学习经历,“读书不只是读书,还是与现代社会的拥抱与对话,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因何转型、怎样转型。”
配合读书会,学院长期开展“大国村治”调研、春节返乡观察等活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下乡入村调研,将经典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学院党委书记齐涛介绍,调研中,农民婚姻稳定性、土地经营主体、农民养老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读书会学生先后撰写观察、调研报告200余篇,有4篇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批示,经过经典阅读训练的学生80%考博成功,学生们在各类全国大学生竞赛中的获奖数量也居于农业高校前列。
“我们希望通过读书会的建设、实践,培养出‘懂理论、察国情、有情怀’的新时代社科人才,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四为读书会负责人、已担任学院院长的赵晓峰教授表示。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4/23/content_EAX898tj.html?gid=Zr5xz3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