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让高海拔农牧区的老百姓实现“吃菜自由”

——西藏农牧学院园艺学教授王忠红的高原蔬菜情怀

(西藏日报 2025-04-23)

去年,西藏农牧学院园艺学教授王忠红在林芝市郊“承包”了几亩林芝市科技局的试验田。今年,试验田里移栽的“野葱”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与此同时,在西藏农牧学院农场的“高海拔庭院蔬菜立体无土栽培设施”中,室内环境评价试验也有序进行着。王忠红每天下班后就直奔这两处“菜地”,周末更是经常泡在试验田里。他常说:“搞农业科学研究,每天不到试验地看看,心里不踏实。”

初次见到王忠红,他穿着一件旧皮夹克,下身是洗得发白的休闲裤,脚上的那双迷彩胶鞋沾着泥土。他的双手粗糙,布满老茧,这是长年累月与泥土、农具打交道的痕迹。他一边仔细察看蔬菜的长势,一边与身旁的学生交流,神情专注而认真,经验丰富的“菜农”形象跃入眼前。他扎根青藏高原,潜心钻研十余年,致力于破解高海拔农牧区蔬菜种植难题,为西藏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王忠红是宁夏人,硕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专业。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家乡农科院工作的机会,选择了专业师资短缺的西藏农牧学院,投身到边疆的教育与科研事业中。在这之前,他与青藏高原并无交集,但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经常提及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野菜资源,这在他心里埋下了从事青藏高原野菜研究的种子。

从2008年起,他开始关注青藏高原野生葱属植物资源。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他与团队成员开展了广泛的资源调查与采样工作,在位于林芝市的学校农场初步建成了“青藏高原野生葱属植物种质资源圃”。通过多年的适应性研究,选出青甘韭(本地人称为“野葱”)等野生种进行人工栽培研究。在林芝市科技局项目资助下,种植在园区的青甘韭长势良好,4月中旬株高已超过40厘米,达到采收标准。经过多年研究,已形成了青甘韭人工高效栽培的技术模式,为丰富居民餐桌菜品、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技术基础。

“这些‘野葱’长得好,吃起来香得很,包包子、饺子、炒菜都特别好吃。”王忠红经常向人推介他发现的“宝贝”。“(青甘韭)从野外采集建立资源圃,到人工驯化栽培,再到优良株选育,最后实现人工高效栽培,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规模化人工栽培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现在需要政策支持来推动其产业化发展。”他满怀期待地说。

2014年,一次调研改变了王忠红的研究方向。在海拔4300多米的山南市措美县,他看到村民在院子里屋檐下砌筑水泥槽、上面覆盖塑料膜种菜的景象,生活在高海拔的群众对蔬菜需求的渴望深深触动了他。“通过科技创新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极高海拔农牧区农牧民对蔬菜产品的周年消费需求问题的,作为学习蔬菜学专业、在高校从事蔬菜学科研与教学的党员,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决心解决这一问题。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庭院微环境发展庭院立体蔬菜栽培的思路,在西藏科技项目支持下,团队研发出了“高海拔庭院蔬菜立体无土栽培设施”,如今已更新到第六代。

第六代设施占地仅49㎡,但通过立体栽培,能同时种果菜类、花菜类、叶菜类、茎菜类、根菜类等36+1种蔬菜,冬天也能种10种以上叶菜。它采用双膜+内保温结构和分块化三层栽培床布局,形成垂直光温环境:上层强光高温、中层较弱光中温、下层弱光低温。依据蔬菜生长需求,可在不同层次种植不同蔬菜,利用内外棚间的空间种植马铃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蔬菜产量。用农牧区丰富的牛羊粪发酵腐熟后作栽培基质,结合保水抑蒸的水分管理方式,使水分利用率最大化,管理简单易学。主体结构寿命设计为30年以上,性价比高,还具备高海拔汗蒸、洗澡房以及临时避震等功能。

然而,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他们想采用移动式结构,通过移动实现每天的更好采光,在使用中却发现这种结构移动极为困难,只得改为固定结构,为此通过内部空间的优化以解决采光问题。但顶部高温(实测最高超过70摄氏度)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前一天还长得很好的西葫芦,第二天再去看被高温烤干了。”王忠红遗憾地回忆道。在高海拔优先要考虑的是外膜的抗大风损坏问题,采用顶部通风能够有效降温但同时会带来风损的新问题。“第四代产品试点推广时,海拔4300多米的示范点能够在无外保温和内增温情况下实现叶菜类蔬菜的越冬栽培;第五代产品实现了高品质甜瓜等的栽培,说明这个研究思路是正确的,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王忠红坚定地说。每当遇到研发困难时,2014年的调研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这是他坚持攻克高海拔蔬菜种植难题的根本动力。

2024年,在阿里科技项目资助下,团队在贫瘠土地上实现了多种蔬菜的高海拔露地高产优质栽培,这既拓展了高原蔬菜种植空间,也为庭院立体栽培研究开阔了思路。

目前,王忠红团队研发的“高海拔庭院蔬菜立体无土栽培设施”仍处于试验阶段,未全面推广,但已在试验田和部分农牧民家庭试点中崭露头角,展现出巨大潜力。试验结果显示,在极高海拔地区,该设施能够有效破解蔬菜种植难题,为居民周年蔬菜消费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其家庭自给型生产模式,使农牧民可在庭院种植多种蔬菜,满足日常需求,既改善饮食结构,也提升生活质量,还具备经济增收潜力。

在学校农场,王忠红安排5名本科生监测室内不同位置的环境数据。来自海拔4600多米昂仁县牧区的学生旦增多吉,参与实验后亲眼看到蔬菜茁壮成长,对王忠红表达心愿:“老师,以后可以给我家也做这样一个设施吗?这样家人就能吃上新鲜蔬菜了。”这番话让王忠红深感责任重大,他说:“这让我充满动力,更加确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改良设施。”

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牧民掌握蔬菜种植技术。王忠红相信,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学生,未来他们可以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地指导农牧民,为高原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高原地区,“菜篮子”关乎民生,这些人才成长对蔬菜种植技术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为“菜篮子”工程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王忠红表示,团队将不断改进现有设施的结构,以提高其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探索建立适合高原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蔬菜立体种植模式,力争早日将设施推广到更多的农牧民家庭,为西藏乡村振兴和高海拔农牧区农牧民生活改善贡献力量,让该设施未来有望在雪域高原绽放光彩,“长”出幸福新生活。

在波密县易贡乡,王忠红的团队助力易贡辣椒的产业化发展,针对品种混杂问题进行提纯保种,依据百姓需求进行科研工作。在林芝市科技局项目资助下,易贡辣椒原种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采用传统栽培方式,在夏天露地种植普遍结果数在150个左右,个别单株达到300多个,表明易贡辣椒品种具有优异的结果特性。易贡辣椒深受消费者欢迎,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经济增收的特色作物。

未来,他将围绕西藏蔬菜产业发展,聚焦技术需求开展研究工作,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助力西藏蔬菜产业的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发展,以此提高高原蔬菜的产业效益,推动西藏乡村振兴和农牧民生活改善,让高原百姓实现更高水平的蔬菜消费自由。

在极高海拔地区研究,要面对恶劣环境、技术难题和身心压力。但王忠红始终坚守初心,以百姓需求为科研方向,凭借坚韧毅力和执着追求,持续探索创新,体现出了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责任担当。

从野生资源研究到庭院蔬菜设施研发,从解决自给自足到助力产业化发展,王忠红团队用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精神,在青藏高原描绘乡村振兴与农牧民生活改善画卷,未来将继续耕耘,书写科技创新与民生福祉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s://m.xizangribao.com/zh/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6/6518510.html?isShare=true

QQ20250423-1750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