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走进校友】(20)王蔚:和田人民为他建了一个纪念馆

在新疆和田市西南近30公里处,有一个水利设施——喀拉喀什河渠首,渠首旁有一处占地面积很大的院落,里面绿树成荫,宁静祥和。院子中间一个宽阔的高台上立着一尊汉白玉墓碑,上书“王蔚同志之墓”,墓碑之后的不远处,是一个灰蓝色低层建筑群,入口处的门楣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白色横匾,上面用黑体字书写着“王蔚同志纪念馆”。

00.jpg

王蔚是我校校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杰出水利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负责纪念馆日常维护与接待工作的塔里木河流域和田管理局负责人说,把纪念馆建在喀拉喀什河渠首,就是要表达和田人民对王蔚的纪念,就像喀拉喀什河的流水一样,深沉而悠远。

“绝不能让和田人民再受苦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和田简陋的水渠与干涸的河床


王蔚在检查和田地区的河床

王蔚1925年10月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这里曾因缺水而贫穷,王蔚从小就产生了学水利兴家乡的梦想。1951年从我校农田水利专业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一路黄沙千里,来到了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

1951年8月,王蔚进入新疆水利局,先后在乌鲁木齐、玛纳斯河等地工作。1958年开始,新疆对全部灌区实施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改造工程,时年33岁的王蔚主动请缨,要求去水利建设最落后、条件最艰苦的和田工作。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枕巍巍昆仑,北入茫茫大漠,24.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漠山地占比高达96.3%。全地区共有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大小河流567条,均属冰川融雪补给性河流,可利用的河流不多,地域分布上东部、西部少于中部地区,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和田,没有一个合格的水库,也没有一条像样的渠道。缺水让群众生活极为困难。为了生存,千百年来,人们在居住地附近挖蓄水坑,春夏汛期,将河渠水或冰雪融水引入其中。这个坑就是和田地区有名的“涝坝”。人畜共饮涝坝水,导致大脖子病等疾病高发。

缺水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季节性的河流,六七月份水流特别大,但春季用水时就没有了。小麦长到半尺就结穗了。每年四五月份,常有农民拿着干枯的麦苗找王蔚,哭着要求解决水的困难。

这样的现状,让王蔚很痛心,“绝不能让和田人民再受苦了。”他下定决心要排除万难,为和田人民引入清泉。

“这个大个子亚克西”


王蔚带领和田地区民丰县群众在昆仑山奋战五年的引水隧洞通水


王蔚带着水利工作者在工地进行明渠测量和设计

王蔚和同事们一起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户,实地踏勘,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根据和田实际情况,很快制定出了一整套引水与蓄水结合、引水与防渗结合、改进灌溉方法与平田整地结合的兴水利除水害“三结合”的治水方针。他身体力行,在各个村落规划条田,指导修建闸口和防渗渠道。

据材料记载,当时在勘测大全沟水库址时正是冬天,他们穿着长筒皮靴在齐腰的水里作业的,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里,冰冷的水湿透了棉衣棉裤,灌进了长靴,还是照样工作,晚上睡在帐篷里。

1961年冬,王蔚在于田县负责红旗水库工程建设。工程施工中需要浇筑混凝土,但冬季浇筑质量很难保证,怎么办?他想了一个办法:让工人在浇筑混凝土的部位搭帐篷,在帐篷里生火炉,在火炉上放置水盆,用热量和水蒸气保暖防冻,同时保养混凝土。这样,不但加快了工程进度,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在浇筑混凝土期间,王蔚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在火炉旁守护几个小时。

“我要与你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1967年9月,王蔚带着水利工作者在工地进行明渠测量和设计,他带着大家没日没夜连续干了4天,提前完成了工作。当时近2万人口的民丰县,大多数农民都在工地,大家都称赞说:“这个大个子亚克西(维吾尔族语,意思是‘好样的’)。”

饮恨于半个水库


王蔚生前主持建设的乌鲁瓦提水库已经修建完成


王蔚在和田工作期间的笔记本

作为党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王蔚扎根和田33年,历任和田地区水利局工程师、局长、行署副专员、行署总工程师等职务,足迹踏遍了和田地区的山山水水。他攀爬山川1066次,行走9.2万多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周半;作笔记158本,把和田300多项水利工程和36条河流资料详细记录,累积1000多万字。

他主持设计的和田水利设施有:永久性渠首24座、电站75座、水利渠道2万多公里,另外还有水库58座半。这半座水库就是乌鲁瓦提水库。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和田地区的缺水状况,王蔚立志要修建一座高山水库。从1986年起,他多次踏入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反复测绘,并选定喀拉喀什河注入和田绿洲的出山口——乌鲁瓦提作为水库的修建地。

1991年2月,王蔚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可他还一直惦念着尚未完工的乌鲁瓦提水库。在生命垂危之时,他说:“我就是死也要埋骨和田,看着乌鲁瓦提水库完工。”

1991 年 4 月 27 日,身患重病的王蔚被搀扶着登上乌鲁木齐到和田的飞机。抵达和田后不久,他便长眠在这片他牵挂不已的土地上。

如今,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集灌溉、防洪、发电、生态保护等多重效益于一身的大型调节水库,造福和田地区各族群众。该工程 2002年完工后,改善灌溉面积 113万亩,扩大灌溉面积近 70 万亩,其水力发电厂已成为和田地区的主要骨干电源之一。

和田人民永远怀念


王蔚墓与纪念馆建于昆仑山下


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王蔚与和田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志愿做一个人民的水利勤务员,献身于西北的灌溉事业,为建设西北、建设新中国的任务而奋斗。”王蔚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王蔚主持设计的众多水利设施,使和田绝大多数贫瘠的土地成为稳产高产田,实现了他最初要发展和田地区水利事业、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他也被和田人民尊为“水神”。

王蔚病逝后,和田群众悲伤不已。他的老搭档麦麦提肉孜•库尔班回忆起当年一起在测量水库工作中所遭受的苦,难过地说:“你如果还在世,我一定请你到我家里,用最好的东西款待你,我们一起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

1991年5月,中共和田地委、和田行政公署将他安葬于昆仑山下曾主持修建的喀拉喀什河渠首,随后自治区在其墓地旁修建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王蔚同志纪念馆”,这里先后成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万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你劳累了一辈子。你现在躺下的地方,看得见昆仑山高大的群峰,听得到喀拉喀什河不息的流水声。”王蔚的妻子马育秀深情宽慰丈夫,“你平日里最牵挂、最留恋的和田山川大地就在你身边,你就安心休息吧!”

“王蔚是我们和田人的恩人。”维吾尔姑娘吾尔克孜•阿不都吉力力担任王蔚同志纪念馆讲解员已经22年,每接待一个参观团,她就做这样的开场白。阿不都吉力力的父亲曾经是王蔚的徒弟,作为一名水利二代,她虽然有多次转岗的机会,但还是没有离开纪念馆,“我想让更多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