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柿黄,硕果盈枝。为引导学生在田野实践中感知专业魅力、筑牢学农爱农情怀,10月31日,园艺学院精心组织2025级本科新生及“常青藤”第十六、第二十功能型党支部代表,走进国家柿种质资源圃,举办“累累柿子黄,秋获争登场”主题“柿”园会,在秋光柿影中开启专业认知与党团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课堂。
柿种质资源团队杨勇教授现场讲授知“柿”专业课,通过对比品尝、实物观察等方式,系统科普了柿子的多样品种及其对应性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甜柿与涩柿的辨别方法、可脆食果肉的部位特点,以及不同种质资源在食用、漆用、观赏等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使专业知识在生动实践中变得鲜活易懂。在随后的实践环节中,学子们在团队研究生的带领下,深入柿园开展实地学习。“砧穗如伴侣,磨合见真章”“野生砧木似硬汉,风雨无惧护新枝”……研究生助教用鲜活比喻配合实操演示,让嫁接技术等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同学们纷纷表示豁然开朗,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

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代欣以“农业芯片”种质资源为切入点,为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党团思政课。他从王仁梓、杨勇到关长飞三代学者的科研接力谈起,深情讲述团队跋山涉水收集种质、攻坚克难创新品种的奋斗历程。他谈道,团队63年来常年奔波于乡野山区,不畏艰辛、夙兴夜寐,从成功挖掘国内首个完全甜柿品系、持续扩充国家柿种质资源库,到率先推广柿树栽培技术、推动资源产业化应用,再到配备现代化科研设备、建立规范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程——这一系列显著成果的背后,正是几代科研工作者坚守初心、攻坚克难的生动见证。他寄语新生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不辍、争当行业‘活字典’的执着精神,传承前辈匠心,厚植三农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
收获专业知识后,学子们分组行动,奔赴各自的“责任田”:一组同学手持高枝剪,认真学习科学采摘鲜柿的技巧,并将采收的果实仔细标记,用于后续的种质鉴定;一组同学利用刚刚采摘的新鲜柿子,现场进行糖度、酸度及单宁等物质含量的检测实验,在动手实操中深切感受园艺科学的严谨与魅力……实践间隙,温馨与创意在园中流淌。柿树下,学子们纷纷在柿树枝头悬挂祝福卡片,或即兴题诗留字,或尽情涂鸦创作,火红的柿果与斑斓的心愿相映成趣;草坪上,师生以柿为媒,于林下草坪席地而坐,畅谈专业认知与未来理想,在劳动交流中凝聚班团力量,品味成长喜悦。
本次“柿”园会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田间课堂”实现五育融合,是园艺学院深化“场站育人”模式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为培养心怀乡土、专兼相济的高素质兴农人才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