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当校园里弥漫起丹桂的芬芳,一场跨越山海的学术与实践交响曲,在园艺学院的小浆果团队实验室与试验基地里悄然奏响。来自学校塔什干分校的第一批5名硕士留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好奇,如期抵达。他们之中的阿瓦兹、阿吉子和凯刚等3名同学已融入小浆果团队,为筹建一个现代化小浆果脱毒快繁基地,进行草莓优系定植和苗木扦插。这不仅是塔什干学子留学生涯的第一课,更是一段亲手触摸中国农业科技脉搏、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浆果奇缘”的开端。
阿瓦兹,本科阶段便对园艺技术展现出浓厚兴趣,立志成为园艺产业科技专家。阿吉子则对植物微繁技术情有独钟,期待植物生物技术领域领军专家,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发展可持续园艺实践模式。凯刚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家里也有农场,希望能为他的农场和国家选育草莓新品种。他们选择加入小浆果团队,正是看中了团队在草莓、葡萄、蓝莓、树莓等小浆果抗病育种、栽培与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实力,这与他们个人的学术抱负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现代农业发展的潜高度契合。

抵达之初,时差尚未完全倒转,三位留学生便主动请缨,投入到小浆果团队紧张而有序的科研实践中。九月的杨凌,正值草莓繁殖与栽植的关键时期。团队正在对精心选育出的草莓“优系”进行定植。这些“优系”是经过多年杂交选育,在抗病性、果实风味、耐储运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潜力品种。指导教师文颖强教授和冯嘉玥副教授耐心讲解技术要点,3名留学生小心翼翼托起嫩绿的草莓苗,将其植入温室。在定植土壤准备的关键阶段,凯刚主动请缨,在工人下班后跳上拖拉机驾驶室,熟练地操作机器进行旋地起垄。完成整地后,凯刚又开着厢式货车往返苗圃,将娇嫩的草莓苗稳妥运到田间。
智能温控大棚里,草莓扦插工作在进行。团队成员操作熟练,选取健壮的匍匐茎苗,修剪成标准插穗,然后插入预先准备好的穴盘。阿瓦兹、阿吉子和凯刚紧跟中国同学的节奏,学习消毒规程,练习修剪技巧。起初,他们的动作略显生疏,但在导师“手把手”指导下,在团队成员阿里木同学的语言翻译帮助下,很快便能独立完成高质量的扦插作业。同期到达的另外两名塔什干分校留学生也积极参与,尽管汗水浸湿了实验服,但眼神中却闪烁着求知的兴奋。这种在“做中学”的模式,让他们迅速跨越了语言和理论的障碍,直观地理解了植物无性繁殖的精髓,以及确保繁殖材料纯正与健康的重要性。
如果说定植与扦插是常规的科研操作,那么参与筹建“小浆果脱毒快繁基地”,则让三位留学生接触到了中国农业科技前沿的核心环节之一。小浆果,尤其是草莓,极易受到病毒的侵染,导致品种退化、产量品质下降。建立脱毒快繁体系,就是通过茎尖培养、热处理等生物技术手段,获得无特定病毒的母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厂化、标准化的快速繁殖,为生产提供健康、纯正的种苗。
在基地建设现场,他们协助老师和技术人员搬运安装和调试实验台、组培架、超净工作台。阿瓦兹和阿齐兹对组培室内那层层叠叠、在光照培养箱中焕发着生机勃勃绿意的试管苗表现出极大兴趣。种植现场,在冯嘉钥老师手把手的教授过程中,他们也展示在塔什干进行组织培养的视频,进行互相交流。这个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基地,不仅是未来优质种苗的“摇篮”,也成为了三位留学生理解现代园艺全产业链起点的最佳课堂。通过动手实践,使他们意识到,眼前的这些基础性工作,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石。
在共同的劳动与学习中,三位留学生与中国师生之间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语言不再是障碍,手势、简单的汉语词汇、英语以及共同的科研热情构成了他们交流的多元渠道。在休息间隙,他们交流两国的饮食文化;实验室里,互相学习两国语言中关于植物和工具的称呼;田间地头,分享着各自国家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共同挑战与不同的解决智慧。
小浆果团队负责人文颖强教授表示,3名留学生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和很强的动手能力。他们的到来,为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视角和提出的问题,有时也能带来新的启发。这种双向的交流与碰撞,正是合作办学所期望看到的。“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更有一种对土地、对作物、对科学的敬畏与热爱。中国老师和同学的勤奋、严谨与友善,让我们很快适应并爱上了这里。”3名留学生分享道。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