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吸引了来自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科研机构和企业参展,语言学院多名教师、学子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得到了国内外参会来宾的一致认可。

农高会期间,学院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英语、俄语等专业优势,为开幕式、国际论坛、圆桌会议及商务洽谈提供口译与笔译支持。从核心种源培育、旱区农业技术等专业术语的精准转换,到合作协议的情感传递,同学们以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推动了国际交流的高效顺畅。开幕式上,王宇、倪思宇、赵奕为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外宾代表提供俄语翻译支持。徐梦荣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宾问好,引导就座,协助议员做好翻译工作。闫羽琳与斯里兰卡代表团进行农业合作对接,提供全程的口译服务。宿烁参与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提供中英文翻译和校对工作。
除语言服务外,学生志愿者们还通过文化体验、展览讲解等形式,向国际友人展示西农学子的青春魅力。陈钇铭与礼仪队成员在开幕式上负责迎宾引领,她们以整齐的着装、真诚的笑容和专业的服务,为参会宾客提供舒适体验。外宾主动邀请礼仪队合影留念,并称赞:“中国青年的热情与专业,让我们对展会充满期待。”胡家暄陪同斯里兰卡代表团参观农高会展馆、农业科研院所及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提供深度讲解与口译支持,并协助所在单位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此次志愿服务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实战检验,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同学们在应对突发翻译任务、协调文化差异等挑战中,展现了极强的适应力与创新力。志愿者董帆在上合办协助会见宴请工作,负责桌签、手卡等接待细节。廖心逸、罗嘉怡分别在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中担任综合协调岗与讲解岗志愿者。英语笔译专业学生赵丛君表示:“志愿经历让我懂得,平凡的坚守里藏着滚烫的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语言学院十余名教师、学生深度参与农高会期间学术论坛与交流合作,为广大外宾提供专业支持和翻译服务。从语言翻译到文化传播,从课堂理论到田间实践,语言学院的学子们以专业与热情,在农高会的舞台上书写了属于青年一代的国际化篇章。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