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情感驿站】父母与子女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总觉得,这个世界对子女有天然的不公。父母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生育,哪怕并非真心期待,孩子也可能被带到这个世界;可子女却没有选择原生家庭的权利,从降生那一刻起,父母是谁就已注定。于孩子而言,父母对自己好与坏,都得全盘接受。这种起点上的不平等,似乎从一开始就刻在了亲子关系里。

我始终相信,子女的成长与发展,从来离不开家庭的塑造。无论家境贫富、观念差异还是教育方式不同,都在子女的成长轨迹里刻下深深的印记。父母生下孩子后,总会不自觉地赋予一份期待:盼着孩子成材,盼着他们将来能撑起一片天,甚至悄悄藏着“养老送终”的念想。而孩子刚到世上时年纪尚小,未经世事,父母带着这份对“未知美好”的期待,往往会多一份包容与理解。

可子女呢?小时候的世界大多局限在家庭里,没见过多元的生活,自然不知道别人的父母可能完全不同。加上对家庭的天然依赖,父母的言行举止在他们眼里都带着“理所当然”的滤镜,很难分辨对错。就像父母做的饭总是寡淡,或是习惯性否定自己,甚至家里常年充斥着争吵。这些在孩子眼里,可能只是“生活本该如此”。

若是家里不止一个孩子,这份亲子间的复杂又会多一层褶皱。我见过不少二孩家庭,老大似乎总在默默承受更多委屈。饭桌上,老二抢过老大碗里的肉哭闹不止,父母被烦躁裹挟,往往会顺口斥责老大。老大明明才是受委屈的那个,却成了被指责的对象。去网红地拍照时,老大认真摆着帅气的姿势,老二却故意捣蛋不肯配合,父母便一个劲催老大:“牵着弟弟呀,好好配合!”镜头里的老大眉头紧锁,或许在想“弟弟怎么总这样”,又或许在疑惑 “爸妈怎么眼里只有弟弟”。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站在父母的角度,可能确实会更关注吵闹的那个;站在老大的位置,难免觉得爱被分走了;可若换成老二,或许只是觉得 “这样玩很有趣”。

曾听一位母亲说:“老二其实不如老大幸福。”老大出生时,是父母唯一的焦点,独享过全部的呵护,父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般悉心琢磨怎么养娃;可到了老二,父母既要顾着小的,又要平衡老大的情绪,精力早就被分薄了。对老大来说,弟弟妹妹的到来像一场“爱被分割”的突袭;但父母的时间就那么多,分给老二多一点,老大自然会觉得少了一点。倒是老二,察言观色更多一些,能精准捕捉父母的喜怒,知道怎样能讨巧,怎样会挨骂。

子女最终长成什么样,父母若无力改变,到头来也只能接受。有的父母觉得 “第一个没养好”,便想 “重新开号”,再生一个孩子,带着从前的经验重新教养。可若真没养好,别说养老送终,老了能不能被善待都未可知。

父母与子女之间,总隔着观念与习惯的鸿沟。如今的大学生,你让他改个小毛病都难,更别说年迈的父母。就算他们的观念、习惯明显不妥,做子女的也只能接受。有的父母听劝,子女说了会慢慢改;更多时候,子女能做的只有包容。

但照料与被照料的心态,从来都不一样。父母照料子女时,眼里总闪着对未来的光,哪怕累得弯腰,嘴角也带着笑意;可子女照料年迈的父母时,肩上扛的更多是责任的重量,有时难免觉得是负担。对外人说起时,常带着 “家里有老人要照顾”的沉重,而非父母谈及孩子时的骄傲。父母对子女说话,孩子多半会听;可子女对父母提建议,父母未必肯听,甚至会反过来教训子女,子女却只能忍着,改不了他们的老习惯。

当年的孩子也会为人父母。或许会承袭上一辈的教育方式,将那些影响延续给下一代;或许会刻意避开父母的弯路,选择另一种相处模式。可无论怎样,父母与子女都一样: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也很难左右离开世界的方式。父母老了,可能会经历一段难熬的时光,躺在床上动弹不得,需要人日夜守着端水喂饭、擦身翻身。

1_副本.png

这大概就是亲子一场的循环:从被选择的降生,到被塑造与自我的成长,再到互相牵绊的衰老。那些说不出的委屈、道不明的爱,终究会在岁月里慢慢沉淀,变成血脉里斩不断的牵连。

作者简介:祝香倩,经管学院23级农业管理专硕研究生

编发:潘海燕

编辑:谢佳能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