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委宣传部整合所属多个学生记者队伍,于2015年3月28日成立了凤岗通讯社。通讯社学生记者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出现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活跃在校运会、招聘会、杨凌马拉松、暑期社会实践、迎新、农高会等大型活动中,他们细心感悟,用文字、镜头和声音记录,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学校师生校友奋进故事,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繁荣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凤岗样板”。在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特设「凤岗漫忆」专栏,刊发学生记者们的回忆文章,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欢迎历届凤岗通讯社成员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
得知凤岗通讯社已经迎来了10岁生日,我有些恍惚,仿佛这十年也不过片刻须臾,在凤岗“追风”的大片回忆再次被唤起。
高英(右侧着红体恤者)与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学生在运动会后合影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与凤岗通讯社的故事要从12年前说起。
2013年我入校时,凤岗通讯社还尚未成立。
还记得,那是在一次晚自习后,我去8号教学楼给准备参加校报记者团面试的同班小伙伴加油。在现场,我被误认为是来报名的新人,学长学姐热情地给我一张报名表,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参加了面试。大概一个礼拜后,我收到了一条短信,内容是祝贺我顺利通过面试,邀请我周日下午参加笔试。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的自己既激动又振奋。不巧的是,那日和我同行的小伙伴并未收到短信,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笔试那天下午,我因临时有事,用最快的速度答完试卷,成为教室里最早交卷的那个人。交卷时,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通过面试已是意外惊喜,笔试提早交卷,大概是没戏了。出乎意料的是,几日后我又收到短信,祝贺我通过笔试,成为了选拔出的30多名学生记者中的一员,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撞了大运。
在第一次例会中,我见到了记者团的“前辈们”,他们侃侃而谈,发言自信大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吉南学长——当时的记者团团长,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十分帅气,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将来也要当团长,像学长一样!
高英(左)在采访留学生
好像变了一个人
也就是那次例会,我们被告知有一个月的实习期,实习不通过就会被淘汰,我心里一紧,感觉不妙。每周,我们这些实习记者都要去北校区一楼办公室值班,我是每周三下午值班,带我的师父是张思雨学姐,和我一起值班的还有学霸王劲成。经过一番打听,我了解到实习期间,若有消息、报道被采用,大概率能通过实习。
于是,我开始了“密谋”,努力不让自己被淘汰。
那时候,学校有百场素质报告会,每个班级都有一定名额,我都争取参加。虽然老师早已安排了专门跟进采访报道的学长学姐,但每一次讲座我都会写一篇消息稿给我师父,希望能得到指点,师傅也给了我很多写作建议。很快,我成了班里最爱参加报告会和讲座的同学,也成了写感想、总结最多的同学。
刚上大学时,我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为了保证消息稿的时效性,每一次我都会冲去图书馆的机房写稿,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碰上全天有课的时候,我往往是上午一下课就去图书馆,下午上课预备铃响后,立马收拾东西奔向教室。有一次稿子写到一半,又碰到图书馆闭馆,我甚至跑到附近的网吧,争分夺秒地写稿子。
实习期间,虽然我很努力,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一篇稿子被挂到校园网,同期实习的小伙伴中有人甚至有3篇被采纳,这让我很受挫败,甚至做好了被淘汰的准备……当师父告诉我已通过实习考核时,我内心五味杂陈,心情就像坐过山车。
假期回家,家人和朋友都说我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更瘦了,话也变多了,普通话也更标准了,与原来文静甚至有些木讷的我相去甚远,他们也因此更加坚信“大学,真的会改变一个人,从里到外”。
高英在北校区小麦实验田采访王辉教授
永远的西农凤岗人
2013年秋季的一场雨天大型招聘会,也是一次新人历练行动,我的通讯稿《应聘求职,你准备好了吗?——2014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用人单位代表谈就业》诞生。
2014年是母校80周年校庆,我有幸采访了农学院84届校友张正斌、欧青平、李文虎、张振平、马忠玉、程方民、胡东维等多位校友。以学生记者的身份,我第一次近距离与本专业的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和行业大咖一起探讨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创业思维。
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在这些校友的身上得到印证,“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责任也在采访中完成了又一次接力。
一名好的学生记者,一篇好的报道,源于一遍遍地尝试、练习和深度思考,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记得光明日报社记者张哲浩来校培训新闻写作时,靳军老师安排我写稿。我很发愁——不想写千篇一律的报告会稿件,却又苦于没有好思路。
报告会后,我对着采访本上的笔记,反复琢磨张老师创作“滥用科技是旅游的灾难”“陕北三农民自费打广告,呼吁环境保护”的故事,翻遍网络上所有关于张哲浩老师的资料,用一个晚上完成了一篇特别的消息稿《“铁杆”记者张哲浩:记者需要“六力”“四精神”》。收到稿件后,靳老师很是惊喜,对我大大点赞,我亦十分高兴。
2015年3月28日,凤岗通讯社正式成立。巧的是,这篇新闻报道的作者正是我——稿件不仅挂到校园网上,还被印刷到校报上,被屈阳学长当作典型案例激励学弟学妹。
后来,每一年的校园运动会、毕业季、迎新季、农高会、马拉松等活动现场,都有我奔赴一线的身影。我也像从前带我的学长学姐一样,带着身后的学弟学妹采访报道:陪他们写采访大纲,帮他们修改稿子,陪他们重走来时路。
黑色的单反相机、红色的马甲、绿色军训服、金色麦浪、蓝色工训服,绘成了我们一路成长的背景色……
渐渐的,我采写的稿件数量多了,《诚信西农 诚信商铺》《微故事 谱写党性光辉乐章》《蒋家寨村来了一群洋学生》《许晓东:十年磨一剑》等新闻作品还荣获陕西高校好新闻奖。我不仅当上了团长,还成为凤岗通讯社社长。直到参加工作,学生记者的经历仍在不断为我加码助力。
高英在四川美术学院参加演讲比赛
凤岗通讯社,这里布满了我的奋斗足迹,也留下了每一名凤岗人闪闪发光的身影。
谢谢你,凤岗通讯社,祝你生日快乐!
作者简介:高英,中共党员,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届本科毕业生、作物学专业2021届硕士毕业生,生命学院2+3辅导员,在校期间荣获“十佳优秀毕业生”提名奖、“优秀学生记者”等多项荣誉,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辅导员。
编发:刘佳倩
编辑:朱若璇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