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4月13日,杨凌马拉松如约而至,上午天气晴朗,明媚的阳光与热烈的欢呼交相呼应,似乎昭示着活动圆满成功,又似乎牵引着神经,让人不禁焦灼。站在南校东门旁,春风鼓动着赛道两旁的彩旗,也同样将我手中印着“凤岗通讯社”的旗帜展开。
我翘首以盼,在涌入校园的人潮中寻找熟悉的身影——往年“奔跑”于观众席、志愿者工作处,带领众多学生记者采访拍摄的靳军老师,今年第一次“奔跑”进了赛道。上午9点27分,靳老师出现在东门,身后是乌泱泱的跑步大队,来不及多说什么,他接过旗子高高举起,奋力向终点跑去,不到五分钟,便抵达了半马终点,向我们露出胜利的笑容来。
顺利完赛半马
“以前看着各色运动员们快乐奔跑在赛道上,我就热血沸腾,梦想着自己何时也能跑进杨马。”从去年五月开始,靳老师决定自我挑战了,3公里、4公里、5公里,逐渐增量,战暑气,斗寒天,甚至出差都坚持跑步。对业余的跑步爱好者来说,21公里的路程绝非易事。为了这次马拉松,靳老师做了十分周全的准备,整个3月份,他跑了155公里,从10公里开始,11公里、12公里,慢慢加到15公里,连续跑了十几天,甚至还准备了全套跑步装备:运动手表、耳机、跑鞋,“穿上专业装备,心里底气更足了。”靳老师笑道。
2小时4分40秒,第一次奔跑在杨马赛道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靳军老师颇有些“小得意”,他向我们展示着手中的银色奖牌:“原本以为我上赛道会十分紧张,但和大家一起唱完国歌后,我的心情就平静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上赛道的激动。明年,我还要继续跑。”
靳军老师接受采访
“首次杨马,对我来讲,这是2025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以前总认为这些都不可能,包括我跑之前还有不少朋友说,哎,行了,你就是偶尔跑,最多跑个5公里就可以了,都这个年龄了,别逞能了。”靳老师说:“我想这不是逞能,我自己的情况我知道。训练时,每一次战胜懈怠,感觉都十分良好。就是这种自我挑战,战胜了自己的懈怠,实现了自己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一些想法。”
靳老师说,杨马赛道上最难忘的就是遇见了一个瘦瘦的大爷,他的衣服背面写着“70周岁纪念”,“这个赛道上不分年龄、不论身份,所有只要敢于挑战的人,都可以来此成就梦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赛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咱们凤岗同学不是学新闻专业的,也能够写出新闻稿,还能频频的在网上,在报纸上发布,甚至还能够获得陕西省的新闻奖,这就是不断的自我挑战、收获进步。”
“这一次跑半马,为了挑战,也为了庆祝!”靳老师举着手中的凤岗通讯社旗帜,满怀深情地说:“今年是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这十年,同样是我和同学们一块坚持不懈、自我挑战的过程。通过跑步,我找到了挑战自我的意义,也期望将这份意义传递给凤岗的每一位同学!”
靳军老师与参加杨马采访的凤岗学生记者们合影
作者简介:熊千里,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4级硕士
滑思涵,林学院森林生态学24级硕士
编发:丁元禾
编辑:孙楠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