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的老伴范梅菊生于1929年,1944年我们订婚时,她刚15岁。1948年中秋节,上小学的我在老爷主持筹划下,与梅菊结婚。婚后我继续上小学准备投考初中,她则留在老家河南灵宝老家马新村照顾老人。
她敬老爱幼操持家务,是出了名的好媳妇。那时土地瘠薄,全靠割草沤粪肥田。有一年暑假我回家,得知她去史家凹割草,中午我去接她,见她从一处两边是悬崖的小路上背着一捆蒿草,满脸汗水艰难地爬了过来,这个情景至今仍在我眼前显现。
当时食物匮乏,往往是大家吃完面条,剩下稀汤她泡点玉米面冷窝窝头或红薯面馒头充饥,由此落下慢性胃病。1973年,我们四兄弟分开食宿,有点“好吃的”她就给祖父、父母送去。记得1975年暑假我回家给磨了80斤小麦,供他们母子4人改善伙食,春节回家看还有大约40斤,也就是说近半年只吃了40多斤,其生活艰辛由此可见。
1980年国家解决常年分居的讲师以上知识分子的“农转非”问题,1981年正月初六,我老伴和女儿、儿子告别了故里来到到西农。为了给我撑脸面,她临出发时狠心将出嫁时的银手镯、耳坠、项圈变卖买了机织布,给自己缝了两个大襟衫子。
当时,我在西农每月工资65.5元,给父母每月寄20元,还要负担上学的三个孩子,于是老伴除做家务、照料我们生活外,又干起临时工补贴家用。她和邻居一起给农场打奶,在3号、4号教学楼以及研究生6号宿舍楼做临时清洁工,后面还到后勤处蜂窝煤加工厂干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1987年11月我患急性胆囊炎,连夜被送往西安交大一附院,第2天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准备出院时,又得了“肠穿孔”,又紧急进行摘除阑尾手术,折腾了近半年,五一前夕才出院。
邵维民与老伴范梅菊2020年1月在家中合影
老伴在医院附近租住了一间小平房,一日三餐都是她根据我的口味,用蜂窝煤炉精心制作并送到床前喂食。那年冬季多雨雪,老伴每天早上6时半前送早饭到病床前,7时医护上班前就离开,天未亮雨雪中行进,其艰辛可想而知。所以我总说:“我的这条命是老伴用艰辛换来的。”
在老伴的精心照料下,我全力投入教学、科研,能够在科研中取得一些成果,由农学改行机电,职称由讲师、副教授升到教授,这与老伴默默的奉献分不开,所以我总是给她说:“我的事业成果,功劳有你的一半。”
一辈子孝敬老人、辛苦劳作的老伴很受家人尊敬。1999年9月,学校合并组建时,我们全家集聚在校南门外的“凤岗酒楼”给她庆贺七十华诞。2019年8月,女儿女婿专门从德国回来和儿子儿媳在寓所和亦乐园招待所,给她庆贺90华诞。2020年中秋节孙子孙媳携曾孙回家探望,实现了“四世同堂”的愿望。
2018年3月22日,老伴突患脑梗,两年半的时间老伴的一切都由保姆和我照料,从此,我再没有离开西农一天。老伴一生好强,为了不拖累陪护人员,她练习用左手吃饭拿东西,用左手扶床翻身,看到我劳累则说:“我要把你们连累到何时,怎么不早些死!”我安慰她:“没有你,1987年大病我就不在人世了,我现在陪伴你,就是对你过去付出的回报。”
2020年10月21日,相濡以沫73个春秋的老伴走了,但她善良贤惠、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的精神,永驻我们心间。
作者简介:邵维民,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发:丁元禾
编辑:孙楠皙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