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管学院张晓宁副教授/张寒教授在《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上发表了题为“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mpact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polic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张晓宁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郭章栋为第二作者,张寒教授为通讯作者。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和公共健康风险上升等严峻挑战。中国在转向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阶段性背景下,仍面临环境治理能力与发展水平不匹配、生态公共品供给不足以及绿色制度激励缺失等难题。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暴露出治理碎片化、“运动式执法”、激励机制弱化及外部性协调困难等局限性。因此,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突破制度瓶颈,中国自2013年起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政策,试图通过制度供给和治理机制创新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系统性提升。
该文以2009-2020年全国2450个区县为样本,结合多套数据源,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评估示范区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显著提升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揭示了:示范区通过改善空气质量、增加森林覆盖率和绿化水平直接提升环境质量,同时通过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和淘汰落后企业,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高环保投资效率和促进节能减排,间接改善生态环境。异质性研究发现:在环保监管水平低、金融可得性高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示范区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该文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关于生态治理制度设计的实证证据与政策参考。一方面,结果表明“制度型、系统化”的生态环境政策工具相较于传统的“指标式”治理更具持久性和整合效应;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示范区政策通过空间规划、产业转型和制度供给三位一体的治理路径,有效协调了“发展”与“保护”的张力。这一治理经验表明,在面临高污染、高增长压力背景下,制度创新与地方执行力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4&ZD108)和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4D061)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925525002951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