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科研新进展】(189)观点突破:中外学者展望基因修饰食用动物公众认可度与商业化前景

近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德国联邦畜牧研究院(FLI)共同撰写的观点评述文章《More abundant and healthier meat: will the MSTN editing epitome empowe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gene editing in livestock》。动科学院王小龙教授与德国BjörnPetersen 教授作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作者就近期发表的相关MSTN基因编辑猪生产性能、育种潜在应用等文章进行评述,对MSTN基因编辑家畜的国际标准定义、商业化基础与未来前景做了理论分析与阐述。

在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口快速增长,粮食需求压力持续增加、人畜共患病等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探寻在保护环境和改善动物福利的同时,提升动物种质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对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传统育种方法周期长、见效慢。近年来,基因编辑等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发展迅猛,大幅度地缩短了育种材料的创制时间,加快了家畜良种的育种进程。如能将这些具备高效经济特征的基因编辑家畜品种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使更多人受益。

早在1997年,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骨骼肌发育的负调控基因MSTN,该基因的失活可导致动物肌肉增生和肥大,同时脂肪沉积减少;人们食用的常见家畜中均携带有该基因的自然突变。文章指出,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在动物上进行MSTN基因编辑(敲除)可视为“自然杂交等同”,即基因编辑导致的基因失活等同于自然变异。该观点更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基于这一概念的转基因食用动物商业化工作框架有望获得公众和监管机构的更多支持。2019年,在我校召开的首届动物分子设计育种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150余名专家共同酝酿探讨并通过了《基因组编辑农业动物及其管理的共识》,其中英文版本分别在《中国农业科学》与《Transgenic Research》期刊发布,对指导我们更好地借助国际国内动植物基因编辑新技术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推动基因编辑育种法规的完善、基因编辑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已在家畜基因编辑育种、基因编辑技术革和育种新材料储备等做了大量工作,制备了种类丰富的MSTN基因编辑缺失育种新材料,其中包括猪、牛、羊等重要家畜。而对于目前已有的MSTN种质资源,研究人员已然获得了关键的生产性能,即将进入育种应用阶段。同时,猪的MSTN编辑具有目标定位效应和品种效应,将为其在不同品种上的应用提供研究和改进空间。

鉴于此,作者展望基因编辑动物商业化政策一经发布,MSTN基因编辑家畜将迅速被政府和大众接受并引入到食品生产体系中,为大众提供更为充足、健康的肉类食品。

基因编辑育种图_副本.png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gine.com/doi/10.1007/s11427-021-1980-4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