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科研新进展】(249)资环学院祝凌燕教授团队在典型新型全氟化合物环境污染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资源环境学院祝凌燕教授团队在典型新型全氟化合物在青藏高原土壤中环境污染特征及源解析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gacy and novel poly/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soil: Implications for transport and sources”为题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资环学院周健副教授和博士后赵国庆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祝凌燕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图片1_副本.png

随着传统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的生产和使用受到限制,新型PFASs作为替代品被广泛使用。青藏高原由于具有海拔高、气温低等特点,对于有机污染物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本团队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中PFASs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以及来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中PFASs的浓度水平在0.814-4.51 ng/g,且新型PFASs被广泛检出,其中包括氟调聚磺酸(FTS)、氯代多氟醚磺酸(Cl-PFESA)和醚羧酸(HFPO-DA、HFPO-TA)。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山地“冷阱”的影响,PFASs浓度整体上呈现自西向东增加的趋势,并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同时,PFASs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不同化合物降低程度不同,此过程主要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化合物的赋存时间以及微生物转化有关。青藏高原土壤中PFASs大多以游离态存在于土壤中,特别是短碳链全氟羧酸类(PFAAs),这也进一步阐明了短碳链PFAAs易于生物累积以及迁移至地下水的潜在风险。通过多种源解析模型对青藏高原土壤中PFASs来源的分析结果表明,PFASs不仅来源于点源污染,还受到印度季风和西风影响的大气迁移。研究结果明晰了典型新型PFASs在“世界屋脊”的污染特征。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经费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1006322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