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种羊,有人出价17万,我还不卖呢!”在榆林横山区马家梁村,村主任马小红气定神闲、云淡风轻的一句话,既底气十足,又多少显得有些豪横。
马小红的底气和豪横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团队的支持。在陈玉林看来,相比几天前首届中国·榆林羊产业博览会上,一只陕北白绒山羊种羊拍出36.8万元的价格,马小红的话合情合理。
这不免让人惊叹,横山羊真“横”!同时也让人深思,它何以如此“横”?
“横”在科技 解码高产高效密码
地处塞北边陲的榆林横山,牧羊历史悠久,作为祥瑞象征的羊早已融入到百姓的吃穿用度中。
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曾在横山肖崖村品尝了陕北横山羊肉,赞不绝口。从此,“横山羊肉真好吃”传为美谈。
横山羊,既是百姓的美食,又是牧民的财源。
2003年,历经25年培育的我国第三个绒山羊品种——陕北白绒山羊在横山诞生,被农业部定为推广品种。陕北白绒山羊这一“绒肉兼用型”优良品种,在榆林市得到广泛养殖。
横山区在狄青塬建立陕西省陕北白绒山羊原种场,养殖户把白绒山羊称为横山羊。但西部大开发封山禁牧后,牧羊改为舍饲养殖。放牧了一辈子的牧羊人突然发现养羊经验不灵了:羊爱生病了,成本上去了,生育率下来了,搞不好赔钱了,自己不会养了。
陈玉林教授团队应邀入驻横山,师生们走遍横山区,走近养殖户,跳进羊圈里,发现了生产难题:传统的“一年一胎,一胎一羔”的繁育模式成本高、效率低,生产实践中无标准可依,饲料原料单一且消化吸收率差。这此问题严重制约着这一优质本地绒山羊品种种质资源性能的发挥。
陈玉林教授、张恩平教授在马如意的家庭羊场察看羊子长势
发现真问题,破解真难题。为农民解忧,为产业赋能。
作为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玉林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他大力支持王小龙、张恩平、杨雨鑫、王昕、王喜宏等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陕北白绒山羊发展难题。
一只羊每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针对这一首要问题,团队设计了日粮配方,提高了饲料转化率。放了四十年羊的马如意竖起了大拇指:“羊子吃料多、排粪少、膘情好,也不吃土了,也不啃毛了。”
公羊好,好一坡;母羊好,好一窝。
十几年来,陈玉林教授带领团队持续开展陕北白绒山羊种质选育提高工作,目前舍饲条件下陕北白绒山羊成年羊体重比2008年增加了8到10公斤,毛绒产量增加800g左右。
开展的母羊发情规律、精准配种与高效繁殖技术研究,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母羊全年均衡营养与短期优饲、羔羊哺乳期补饲等技术实现了繁殖母羊“二年三胎、一胎双羔”高效繁殖生产。
尤其是团队历时6年研发的微型真核基因编辑工具enNlovFz2,平均编辑效率较过去提高11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部分羔羊日增重可达300克以上,是传统绒山羊品种羔羊日增重的2倍以上。
“进得了羊圈,吃得了农家饭”的工作作风,让专家和养殖户打成了一片。母羊舍饲养殖“一胎双羔、两年三胎”的“235”高效生产模式迅速得到推广。繁殖率由120%提高到了160%以上,平均体重增加25公斤左右,产绒量也从350克提高至750克以上。
2018年9月,革命老区横山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横”出产业 铺就富民“羊”光大道
横山区马家梁村,一座座小别墅既阔气又洋气。一座占地158亩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是住在这里村民的财气和底气。
小区共有羊舍42栋,分属42户村民。每栋羊舍都有8个标准间,按“性别、老幼、孕期”分属不同的标间,7000余只羊在“咩咩”声中合奏出动人的致富曲。
马家梁村的标准化舍饲养殖小区
据马小红介绍,小区年出栏优质种羊5000 余只,户均养羊收入达15万元以上,自己今年卖出200多只羊的收入有100万。“我们靠养羊,住上了小洋楼,日子真的过得喜气洋洋。”
65岁的马如意,一看见陈玉林和张恩平进了自家羊圈,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年没养好,卖了七八十只,挣了不到30万。”尽管和别的家庭羊场相比,自己的收入显得逊色,还是执意要拉着老师们到家里吃羊肉。
“农民实在得很,一看见咱们老师,就要宰羊款待。”榆林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南风表示,陈玉林教授团队真正破解了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中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的‘卡脖子’问题,有效推动了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恩平教授每年有100天以上的时间呆在横山,深入养殖场户开展羊产业技术服务工作。他介绍到,小区以家庭羊场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分户饲养,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防疫,是整个横山区羊产业示范引领基地。
近年来,陈玉林教授主持研发编制了《陕北白绒山羊营养需要量》《陕北白绒山羊TMR制作与饲喂技术规范》和《陕北白绒山羊两年三胎繁殖技术规程》《舍饲母羊繁殖管理技术规范》四项省标,参与研发编制的《绒山羊营养需要》国家标准实施,为我国绒山羊产业养殖中饲养、繁育等主要生产环节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功实现了白绒山羊养殖方式从放牧到舍饲的根本性转变。
2021 年以来,榆林市和横山区政府每年分别支持学校550万和50万,联合创建了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榆林市羊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联合制定了覆盖绒山羊全产业链的12项标准。
团队研发的陕北白绒山羊高效繁殖与精准营养饲养管理技术体系,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覆盖了榆林市80%以上的养殖群体,使得陕北白绒山羊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养殖综合收益翻了一番。
如今,羊产业已成为横山区首位富民产业。
2023年全区羊子饲养量达到291万只,全区养殖户2.2万户,人均年收入达4.7万元,羊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38亿元。
横山区畜牧局局长曹培明对今年的产能进行了预估,“羊子饲养量稳定在300万只,羊肉产量2.5万吨,羊绒毛产量1580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50亿元”。
按照区政府羊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35年,横山羊全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100亿元,在推动良种迭代、舍饲养羊标准落地的同时,实现生态与养殖双赢,促进陕北白绒山羊产业蓬勃发展,养殖户生活蒸蒸日上。
“横”向世界 “羊”帆“绒”入国际舞台
“种养循环、适度规模”,陈玉林教授团队为陕北白绒山羊产业量身定制的发展模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收益稳、能致富”的特点,真正实现了“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小园区带动大产业”,为羊产业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横山羊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着“肉中人参”的美誉。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9.3%以上,脂肪含量低至9.5%以下,富含钙、镁、维生素A、B1、B2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具备“不膻、不上火、不发胖”三大优势。
2023年,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上,横山羊肉走进国宴、飘香国际。成功注册“紫云横山”商标,获批欧盟、英国、俄罗斯涉外商标,羊肉产业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2024年,“陕北横山羊肉”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陕北白绒山羊,被陈玉林形象地称为“自带干粮”的羊。“一只羊一年的产绒收入,够它一年的口粮。”
这小小的“干粮”,却有着大大的用处。
靖边县清彦绒毛有限公司依靠这口“干粮”,成为销售羊绒衫羊绒披肩等高质量羊绒制品出口创汇的企业。其每年收购原绒300吨左右,无毛绒产出量大约100吨左右,产品销售出口意大利。
2024年,靖边县绒山羊饲养量达168万只,羊绒产业总产值高达14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榆林,羊绒毛加工产业规模与影响力持续攀升。建成羊绒毛洗涤分梳、羊毛防寒服生产加工企业300余家,年产羊绒毛产品1600多万件,羊绒年交易量4000吨以上,产值约30亿元。榆阳区轻纺产业园正全力打造纺织产业创新集群。
肉好绒好,“羊”帆起航,“绒”入世界。
目前,榆林已形成羊绒毛、肉羊全产业链发展典型模式5个,产业化联合体13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全链条惠及人口近150万,三产融合新业态基本形成。
“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不断强化产业“芯片”竞争力。榆林市畜牧局局长康玺东强调,榆林市会继续发挥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校地合作机制,用好榆林市羊产业研究院发展平台,坚持科技良种赋能,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核。“未来一到两年,细长绒型、双羔型、体大多绒型新品系将通过鉴定。”陈玉林教授的工作日程密密麻麻。
横山羊,带着“科技范”,正从黄土高原走出陕西,奔向世界。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