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暨乡村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论坛举办

11月7日至8日,在中国人类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下,由我校人文学院举办的“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暨乡村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论坛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2所院校以及人文学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会。

副校长马闯代表学校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向中国人类学学会致以衷心感谢,介绍了学校发展历史、“双一流”建设成效以及社会学学科情况等,表示期待与全国学者共同深入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之路,不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模式,着力构建扎根中国本土经验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乡村发展和减贫事业研究贡献 “中国智慧” 和 “中国方案”。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云南师范大学周大鸣教授致开幕辞,深情回顾了辛树帜、费孝通、石声汉等前辈学者深入大瑶山进行田野调查,推动建立农业大学,创建社会学、农史学科,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优良传统;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乡村人类学要延续历史使命,立足农村广袤田野,在研究当中走向深入、开拓创新,持续推动乡村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积极响应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时代要求。

论坛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主题发言、圆桌论坛等环节。开幕式后,主旨报告、主题发言相继展开。周大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丙中教授,云南大学李志农教授分别作题为“珠三角乡村都市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与理论创新”“世界社会的乡村人类学知识生产”“从课堂走向田野—以“五史”教育为核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改革”的主旨报告。中山大学杨小柳教授,云南民族大学田阡教授,厦门大学卢成仁教授,湖北民族大学陈沛照教授以及我校李元元教授分别作题为“从过渡到扎根:西部计划扎根志愿者集体叙事中的自我呈现”“边疆社会的‘蛙跳式现代化’:追踪研究对乡村振兴与文化韧性的启示”“文化遗产与新集体主义经济—制度韧性与时代变迁”“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地位的思考”“人类学何以理解国家——国家人类学的知识谱系与时代意义”的主题发言。与会学者还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人类学研究、回应当地问题的当地社会文化、产业集群与乡土性的人类学表达、民族民间体育的自洽与复兴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乡村是中华文明“地方性知识”的宝库。本次论坛对乡村社会经历的变迁所进行的全面考察和探讨,为乡村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多元的思考方向和学术见解,也为深化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1.jpg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