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黄土高原“南瓜奇遇记” ——我校“头雁”培育让小作物变身兴农大产业

11月21日至22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农学会年会“头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专场上,来自陕西榆林的“头雁”学员申雅君,分享了她扎根黄土高原16年,在西农帮助下产业兴农历程。

2009年,申雅君在榆林市榆阳区的一间窑洞里开启农产品初加工创业之路,“当时就想着把本地的好东西加工出来卖个好价钱”,回忆创业初期,她感慨万千。发展过程中“品种单一、深加工技术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等问题一度严重制约企业规模化发展。2022年,她入选我校“头雁”培育项目,系统接受现代农业科技与管理培训。

“项目的‘双导师’机制太给力了!”申雅君介绍,学校为每名学员配备产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各一名,通过20天校内集中培训、不少于6个月的返岗实践与线上学习、5天集中答辩与路演的三阶段培养,帮助学员精准诊断产业问题、制定发展规划。在刘学波、孙立军等教授团队的指导下,企业不仅理清了发展思路,更找到了科技赋能的突破口。

2023年,全国首个“头雁”专家工作站在该企业挂牌成立,“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的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正式落地。“我们团队非常重视这个项目,还专门配了一名硕士研究生,支持他们申请榆林项目,解决南瓜降糖问题,两年时间联合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刘学波教授的话语中满是欣慰。

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企业掀起了一场“南瓜革命”:收集40余个南瓜品种,筛选出3个适应陕北气候的高产优质主推品种;揭示南瓜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肠肝轴”改善糖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为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成功研发南瓜蛋白冲调粉、南瓜杂粮饼干等低GI、高纤维功能性食品,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高端功能食品的价值链跃迁。

“以前卖原料,一斤南瓜籽挣不了几块钱,现在做成功能性食品,附加值翻了好几番。”申雅君算了一笔账,科技赋能让产品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再加上高校电商课程指导下的直播带货和“832政采平台”入驻,线上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产业发展的同时,申雅君始终不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企业与农户签订南瓜籽保底收购协议,推动生产标准化,累计吸纳53名脱贫边缘户入股分红,开展技术培训1500余人次,让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起来。“跟着申总干,不仅能拿到稳定收入,还学会了科学种植技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榆林当地农户甄爱琴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历经多年打拼,申雅君的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成20亩标准化基地、6000平方米现代厂房,配备300吨冷藏库及智能化生产线,产品斩获杨凌农高会“后稷奖”等多项荣誉。展望未来,她信心满满:“在西农的科教资源支撑下,我们要扩建种质资源圃,培育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深化产学研融合。”她表示,将以“头雁”专家工作站和校友会为纽带,把杂粮、南瓜产业升级路径向周边县域推广,推进“陕北优品”集体品牌建设,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品牌化、高端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