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做校领导还是当教师,对我而言,不存在任何的角色变化。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学生。”在不大且稍显凌乱的办公室,李华带着他那似认真、似戏谑的招牌式微笑说道,语调不由分说。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是公认的 “牛人”, 传说颇多,传奇色彩颇浓。
他的 “牛”因他的三个“一”:新中国第一位在海外取得的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开创西农第一个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创办亚洲唯一一所葡萄酒学院;
他的“牛” 还因他的多个“国家级”:我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拥有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他的“牛”更因他的鲜明个性:敢怒敢言,敢做敢干,率性原则,深谋远虑。他能为他的“地盘”与人拍案而起,无论对方位高权重;他能授业时因学生过失严声厉色,也能与他们畅饮时把酒言欢,亦父亦兄。
学生们怕他,但都爱他、敬他,又无怨无悔地追随于他。
毫无悬念,他赢了。他的事业风生水起,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如今,他创办的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日益壮大;国内一线葡萄酒品牌的生产企业里,只要是“搞技术”的,几乎都当过他的学生;在杨凌人重要时刻的餐桌上,李华葡萄酒是一道亮丽风景;在陕西乃至国内的大酒店和特产店,李华葡萄酒是上乘佳酿。
李华,重庆梁平人,已走过人生的五十六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创办“中国葡萄酒黄埔军校”
李华坦言,少年时心中就有梦想,男人应成就一番事业。
1982年,来自重庆梁平的李华大学毕业后,远渡重洋,赴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葡萄酒学院攻读博士。
李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不通,苦读成为他唯一的选择。他常常熬到深夜,第二天又早早起床,喝两口咖啡后,夹着笔记本奔向教室。仅仅一年时间,李华用这种“笨鸟”的方式攻下了语言关,啃完了13门课程。到期末,3次笔试、3次口试外加硕士论文答辩获全优。“中国式的刻苦”加“中国式的聪明”令导师们瞠目结舌。就这样,他在法国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五年的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一件事刺痛了李华。他曾带一些国产葡萄酒到法国,兴致勃勃地举办了一场小型中国葡萄酒品酒会,邀请导师和同学们参加。客人们品尝了一口,就毫不客气反问道:“这也叫葡萄酒?中国的葡萄酒就是这味道?”李华发誓,毕业后一定回国,要生产出与法国葡萄酒相媲美的中国葡萄酒。
于是,毕业时原本可以在世界知名酒庄过着“金领”生活的李华,选择了回国。“一方面是我们想发展中国的葡萄酒产业,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最适合种葡萄的地方,就在西北。”
在安逸与奋斗之间,他选择了奋斗;在归国和留洋之间,他选择了回国;在城市和小镇之间,他选择了小镇。李华,决然回到了中国,回到了西北,回到了西北小镇杨陵。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偏僻的西北小镇杨陵,正是“孔雀东南飞”人才大量流失之际,李华,是如此的义无反顾。
从1986年开始到1990年,李华发起并参与到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产业开发研究与技术推广,并首先在教学、科研、生产方面,改变中国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工艺,改变中国葡萄酒的生产标准。1994年,在他的努力下,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葡萄酒国家标准。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1994年,李华联合全国13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在西北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基础上,创办了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
至今,他的葡萄酒事业已走过整整30年岁月。围绕酿酒葡萄育种、酒种区域化、栽培技术创新、优质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安全控制等关键问题,李华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构建并推广了“从土地到餐桌”的葡萄酒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使我国迅速跃升为世界葡萄酒大国。他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6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出版著作23部。
与此同时,葡萄酒学院为众多葡萄酒生产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我国培养葡萄酒专业人才的摇篮。
“老师是我心中的英雄”
“作为一个弟子,在一起时你也许并不是时时觉得他伟大,但是如果你跟他站开一定距离的话,他就是一个伟人。”房玉林,这位昔日的学生,如今的葡萄酒学院副院长提及自己的老师时满眼溢满尊敬。
“老师在三十年前就提出了葡萄全产业系统工程的思想,这一理论打破了原苏联的垂直分科方式,建立起从土地到消费者餐桌这样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一个复合型知识模块和知识体系,并梳理出几个关键点:以葡萄学为基础,以葡萄酒学为核心,以葡萄酒工程学为手段,以葡萄酒市场学为目的。他的见识和前瞻性在当时甚至现在都非常难能可贵。”
“作为弟子,我们时时自己反思,老师做的这个事情,我们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在过去的一片空白上,开创这样一番事业?答案是很难。”房玉林说。
高瞻远瞩、勇往直前,为了中国的民族产业发展,李华凭着过人的才识留在了落后的西北杨凌,在看似荒芜的干旱半干旱黄土地,将他的梦想、他的心血、他的青春无悔投入。而他的切入点又非常务实,那就是从人才培养开始。
凡有葡萄酒处,皆有西农人。现在西农的葡萄酒学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学科学院,葡萄酒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全国葡萄酒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覆盖面将近80%。李老师亲自带出或他领导的团队指导培养的硕博士研究生将近四百名,本专科生两千多名。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人员达一万多名。现在,李华仍会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在他的学生和他的同行心目中,他的奠基者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数十年的生涯,他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并与之一起成长。也正是由于他的力量,奠定了一个学科的起步和成长,同时又由于他领导的团队的努力,推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这个产业人才的培养,并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体系。
“有人说李华老师是中国现代葡萄酒的教父,尽管这是一种说法,但毫不夸张,他开创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的先河。很多人觉得身边无英雄,但老师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他的魅力让我无悔去追随他”
房玉林和副院长刘树文跟随李华都已经超过二十多年了。
读博期间,房玉林在攀枝花挂职任一个县的科技副县长,快毕业时,李华问他:小房,我尊重你的选择,你是选择在四川做官,还是愿意跟我回到学校去当一个教书匠?
“我记得我当时是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跟您去!’”房玉林回忆道。
“其实就是他个人魅力的感召,他的魅力让我无悔去追随他。我觉得李老师这么多年,应该说是凭一己之力开创出这样一个事业,形成这么大的规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的协力,但这种力量的汇聚,仍是缘自他的个人魅力,受感于他的奋进精神的感召。葡萄学院其实还有一大帮他的弟子,受到他的感召到他身边工作。所以我认为,一个有理想的领导者,他领导的团队,应该就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团队,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
不仅如此。当初学校同意葡萄酒学院建院,但只给地皮,没有经费,而建设经费将近三百万要去自筹。募集资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最后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家,受到他的感召,义无反顾地投资到了葡萄与葡萄酒教育事业的起步中。
生活中的李华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热衷各种运动健身,经常会给大家讲一些笑话,善交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朋友,可以打桥牌,也可以打扑克, “他的圈子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过去的李华学生、现在的副院长刘树文说。
但是,尽管现实中有趣和平易近人,却并不影响他的个人权威,反而会更增加他的个人魅力。“前几分钟你和他还在一起聊的非常嗨,甚至可以称兄论弟,但当他一踏上学院的台阶,往他办公室走的时候,你就感觉换了一个人,你对他立刻会心生敬意。”
很多人怕他。工作中李华率性而严厉,对于不认真而犯错的学生,不留情面的挨训是必须的。他自己也说:如果说我抹掉自己的一些性格和棱角的话,我就不是李华了。
“但他是真心对我们好。时间长了我们就像兄弟、像父子一样,如家人一样。他像大树,像家长,把我们聚拢来,组成一个大团队,一个大家庭!”房玉林感慨道。
当初,刘树文博士毕业时李华想留他,但原单位不放。李华找到他:“这边我搞定,那边你搞定,如果我搞定了你不来小心我收拾你!安家费西农不给,我出!”
“二十多年了,三万元安家费的收据我一直保存着,是个纪念。”刘树文有些动情。
“他让我明白事业成功的秘笈”
“老师是一个率性、原则又追求完美的人,他如何做到了成功?他的成功缘自他敏锐的洞察力,自身的学识,对事业的热爱,这些造就了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两位事业有成的昔日弟子刘树文、房玉林异口同声。
一个不凡之人总有他的不凡之处。这一点他的学生们体会极深。房玉林说,“他会利用很零散的时间去学习,又勤奋,而且又擅于自省,最关键还懂得方法,他知道怎么去学习。他跟我说过,一个人在35岁以前,能够学通一门学问之后,那么其他的学问就可以触类旁通了。这句话对我,对周围我们一帮师兄弟都是很好的教诲。比如他白天所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到晚上他会像过电影一样,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去总结和梳理一下,这个习惯坚持下来不得了。”
成功的背后自有辛苦付出。当年刚创办专业时,李华曾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教室讲台。刚从法国回来时,他去山西夏县葡萄酒厂技术指导,那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条件极差,过黄河要在渡口坐船。当时快过年了,大雪冰封,道路难行,他们一行饿着肚子走了两天才走到渡口,到船上看见船家包的饺子。当时他们饿的实在受不了,李华曾让夏县酒厂厂长去求人家分一点饺子让大家吃。
“我想就是在网上查也搜不到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女博士毕静莹来说,老师让她感受到的是认真与严谨。“他是国内泰山北斗级导师,听他第一节课的印象仍很清晰:论据透彻、内容广博,除涉及专业外,还引入历史地理等知识,他的PPT是我见过做的最好的教案。”
“读博第一二年,我去企业实习,他要求我每日必须完成学习汇报,用伊妹儿传给他,他批改后再返回。到了现在博三,他仍要求我一周一报。冬天剪枝期,酒厂酿酒季,他参与到每个环节中。没有对教学的认真,没有严谨的治学是不可能这样的。他让我懂得了成功的秘笈。”
“他的成功,有他的勤奋聪明的一面,也有他对他事业的一份热爱。这个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他为之付出的感情谁也无法和他相比,他对中国葡萄酒事业的执著和热爱已经融入到他血液和骨子里了。”弟子房玉林说。
高瞻远瞩、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强大的自信和洞察力,信念和热爱,成就了李华,成就了中国葡萄酒产业,更在成就并不断成就着一批又一批的葡萄酒人。
“目前我第一阶段的梦想算是基本实现了。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使中国由葡萄酒大国,变成世界葡萄酒强国,希望所有中国人未来能喝上世界顶级葡萄酒。”站在和办公室相通的阳台上,他望着前方,李华式的微笑再次浮现。
注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李华的传奇,还将演绎下去。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