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省教学名师吴发启:我就是个教书匠

  进资源环境学院网站,在师资队伍栏下拉菜单中点击“科教队伍”,吴发启赫然出现在教授页表的第一个位置:级别为二级教授,单位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打开简介,其荣誉和成果让人一惊: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

  而现在,又有一份令广大教师敬慕的荣誉落在他的身上:第九届陕西高校教学名师。面对殊荣,吴发启很淡然:“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做一件事,就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这是吴发启一贯的人生信念。这种信念早在他当年的知青插队生活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1976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吴发启在家乡陕西省黄陵县的侯庄乡插队。那是一个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磨炼年轻人意志的生活。农田大会战的旗子在贫瘠的渭北高原上猎猎招展,担任村副队长的吴发启和乡亲们经常饿着肚子,战天斗地:平土地,修梯田。1977年元月,他就光荣入党,不久又被派往另一个村子做党支部副书记。

  这个长在县城里的年轻人,以自己的勤奋和吃苦劲赢得了家乡群众的赞许。也是带着这股“牛劲”,当国家恢复高考的春风吹进黄陵时,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西北大学地理系。

  1982年大学毕业,吴发启被分配到原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学校先后请我母校的老师、原西北农业大学的老师当我的导师”,吴发启回忆,工作后的整整一年时间里,他都在向两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如何讲课,“老师们在上面讲,我和学生一起在下面听,做笔记”。

  1983年秋季开学,吴发启才在刘秉正老师的指导下正式登台授课,“讲授的是专业基础课《地质地貌学》”。为了备好一节课,他光写方格纸教案就有10页,还把要讲的知识重点、难点写在手掌大小的卡片上。“我害怕学生提问,我答不上来”,一切都了熟于心后,他才踏上讲台。“准备充分后,我上课基本上就能做到脱稿讲了”。直到现在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时,都要提前把多媒体课件看一遍,从不马虎。

  “讲课首先要讲,而不是读课。”为了讲好课,吴发启从多方面来打造自己。

  他以自己所教课程为对象,按教材出版的时序进行仔细阅读,追根溯源,理清创新,“各种教材有各种不同观点,有些清楚,有些模糊”,他要努力做到读懂它们,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博览群书,努力扩大知识面,“那时候没有网络,一有空就钻图书馆查资料做笔记”。1997年,他与刘秉正老师一起将前辈积累的材料搜集、整理、提炼,编写成书,《土壤侵蚀》成为该课程在全国的首部教材。他还注重与北京林业大学、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实验室等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2012年又编成教材《土壤侵蚀学》。

  他重视科学研究。“讲好专业基础课,不做科研不行。”从六五期间参与刺槐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开始,一直到十二五期间主持地表糙度研究,他的身影不是在校内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实验室,就是在黄土高原实体流域现场。“这对促进我的教学作用巨大”,吴发启说,长期的科学研究让自己对所讲的课程理解得更透彻,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系统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

  随着教龄的增加,他所讲的课程由地质地貌学,也扩展到水文学、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水土保持规划学科导论、土壤侵蚀力学、流域管理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态、自然地理学等,教学对象也由本科生扩展到硕士生、博士生。编写的专业教材也有2部增加到13部。他组织编写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系列教材17部,为全国首创;主编的《水土保持图集》为全国首创;主编的简明读本《水土保持概论》被全国高校专业与非专业课程普遍采用,首次发行1.6万册,再版发行达到2万册。

  怎样教好书?打铁还需自身硬。吴发启的体会是:“精读与博览、观察与实践、科研与教学并举可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教33年来,吴发启的学生已遍及世界。哈萨克族青年努尔模达•达拉拜1999年考进资源环境学院,成为吴发启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又师从吴发启攻读硕士,2013年已身为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教师的他再次回到母校跟随吴老师攻读博士。“大三时,吴老师给我们带水土保持原理和水土保持规划两门课,他讲课全面深刻,特别是能抓到关键点,让人一下子明白”,想为新疆建设做更大贡献的努尔模达•达拉拜没有选择去大城市深造,“我的偶像在这里,专业领头人在这里”,他再回母校学习,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吴老师一样,“让我的学生受益。”

  提起吴发启老师,2011年由吉林农业大学考入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的路培眼眶泛红,“吴老师是我的恩师,是他给了我自信”,路培说,吴老师看着挺严肃,其实平易近人,慈祥亲切,“专业上最白痴的问题我也敢问他,他讲的比网上能查到的还要全面深刻,令人信服”。特别让路培印象深刻的就是吴老师的拼劲,工作干不完不休息,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和健康,“吴老师血糖低,我们经常得提醒他”。本来没有读博计划的她,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留下来继续学习,“我想跟着吴老师再提升自己”。

  新学期,吴发启的课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既有本科生、研究生的,也有成人教育的。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15级新生还开有一个专题研讨课,“是关于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小班教学,还要带学生去野外参观实习”。在转身查看课表时,他的背影已明显不再轻快挺拔。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这是吴发启在名师心得里所写的一段话,其实这更是对他获得众多荣誉与成果的生动注解。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