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记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乔春

  毫不夸张地说,王乔春教授可能连自己都不清楚,他拥有着多少个年轻的“粉丝”。

  每年保研和考研成绩公布后的这段时间,王乔春老师在西北农林科大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如果我能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就好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被王老师选中”……那些话在那段时间被讲的频次超高。

  令人叹服的求学经历、建树卓然的学术成就,儒雅俊朗的外表和谦和恬谈的性格让王乔春教授不成为“偶像”级导师,似乎说不过去。

  2003年3月,王乔春获以色列西伯莱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开展博士后工作,2007年12月,时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应用生物系访问教授的王乔春,携带旅外数年的世界顶尖超低温研究资料和妻子回到了祖国,成为西北农林科大的一员。从08年招收第一名硕士生开始,每年他基本以招收两名学生的不增幅度,至今培养着9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要开展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及超低温脱毒的机理与技术研究,并担任国际园艺植物超低温保存学术组委会委员以及园艺学院副院长。


“王老师在我们学院的抢手”


  “能被王老师收为学生,太幸运了!”被录取为王老师学生的硕博生毕文璐,是一名创新学院的大三生。小毕激动地说:“王老师在我们学院特抢手,当时依我的成绩不是特别的靠前,可我真的不想失去从师他的机会,怎么能打动他呢?我想了好久,最后我给他发了一篇英文邮件,谈了自己的情况和内心想法。没想到王老师很快给我回了一份英文邮件,邀我面谈,面试效果很好。就这样,我终于如愿啦!”

  在小毕的内心,对导师的仰慕来源于对老师的了解和认同:“看了一篇有关王老师的文章,他说他回国,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名字出现在自己所取得的确国际学术成果名单上,这句话真的打动了我。接着我上网搜了一下,老师3年就发了9篇SCI,太强大了。”而对09年毕业硕博连读生殷振芳而言,对导师的仰慕在最初的接触时就已生根:“本科时第一次听他讲课,就被老师深深打动。老师从国外回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很独特,他讲课原理讲得很清楚,深入浅出,思路新颖,非常吸引学生。大三大四时很多学生忙着找工作什么的,常会缺课,但王老师的课从来没有。”

  那时,王乔春回国伊始,正在按照在国外的模式构建新实验室,着手毕业论文的小芳便直接参与了进去。一晃几年过去,小芳深情地说:“我与老师的实验室一起成长,我也是他一手带大的。”
 

“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我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他!”

  
  王彪,王乔春老师于08年招收的第一个学生。那年王老师已经错过了招生时间,很偶然一个机会使王彪成为了王乔春老师的硕士生。实验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王老师都不放过,手把手地指导,每一个研究小结果,师生俩都共同分析。

  为了让王彪尽快提高英文水平,王乔春要求他在指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成指定的英文文献资料。后半年,王彪的英语水平飞速提高。

  令王彪难忘的是撰写硕士毕业论文时老师付出的心血。“当时老师身体不好,我没想到他收到我发的邮件后马上就给我修改,电脑上显示他修改发回的时间是深夜2点,WORD上全部都是修改的密密麻麻的红字。我很愧疚,改后赶紧发回给他,老师收到又修改,又发回,如此反复了7次。”

  去年殷振芳的一篇论文从完成初稿到投出,王老师给她修改不下10次,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包括参考文献等都必须规范。“他要求我们一定要按国际标准论文的格式要求撰写。后来论文定稿后,我都不相信这么完美的一篇论文出自自己的手下。”

  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英文水平,每周王乔春老师都会安排一次例会,要求1-2名学生制作一个全英文的PPT,内容是对某篇SCI论文进行分析,包括有何创新点,发现什么问题,其实验思路设计等等。最令陈龙受益的就是每周的的例会:“大家在一起分分享心得,介绍自己阅读到的最新文献资料,互相启发很大。”

  博士研究生冯超红说:“他强调我们不能只看懂一篇论文,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为什么。有时一些照片,他都亲自指导我们怎样才能拍出最佳效果,并要求我们及时保存图片资料。”

  小冯说:“有时我正在吃饭老师就会打来一个电话说‘你试试另一种方法’,有时在路上也会突然电话我‘快用某一种方法试一下。’他是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一个好老师。”
  
  从北京来到杨凌的第二天,博士生王仁睿就由老师教授做配制培养基,这是非常基础的一个环节。“王老师亲自拿起一个瓶子写上全部成份的英文名称、用量,一行一行写出来,配完一个打一个勾,非常严谨。他是我读书十余年遇到的第一个治学如此严谨的老师。”小王不无尊敬地说。

       王乔春老师每天都在实验室,学生们一有问题随时就可以找到他。“他告诉我们:这个问题你应该去查阅某人某年发表在某个刊物的某篇文章,老师连作者的标题都能准确地说出来。太令人佩服了,那时他就是我们偶像!”

  除PPT例会外,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王乔春还从阅读英文科研文献入手,不断增大学生们对英文阅读量,再者就是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参加访问,全程接待工作由学生们负责。

  2011年7月,王乔春亲自筹办了中国首届国际园艺植物超低温保存学术会议,来自近20个国家的60名学者汇聚杨凌,其中国际顶级专家有10人。七天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的全部接待服务工作全部由实验室的学生完成。硕士生陈龙总结道:“这些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拓宽了学生对外合作交流的渠道,对我们英语学习、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当你与国际一流的学者专家交流时,会激发起你强烈的责任感:你所有的努力,不单单是为学术、为国家的科技发展,甚至是为整个世界和全人类进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的心目中,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对他,我可用四个字:尊重+崇拜,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我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他!”陈龙深情地说。
 

“我第一件事就是要拔你屁股上的钉子!”

  
  9名学生中有4位硕士、5名博士,性别不同,性格有异。对他们的教育王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性格外向、快人快语的陈龙在大三时就开始在王老师的实验室参与实验,毕业时他放弃了江苏某市级事业单位录取机会,转考王老师的研究生。录取后师生首次谈话时老师严肃地告诉他“我第一件事就是要拔你屁股上的钉子,让你静下来。”

  王乔春对此自有看法:“陈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悟性好,但坐不住。稳是需要培养的,对他这样的学生要培养他的深度思考力、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他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去年组办的超低温学术研讨会,陈龙被老师安排负责会务接待工作,他出色的交际能力在外国专家中留下极好的印象。同时,在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陈龙顺利当选为我校研究生会主席;2011年月日2月代表学校研究生参加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培训,并将于今年3月代表中国青年访问日本。

  而对于沉稳讷言的王彪,王老师内心明白他是典型的学术人。“我对他在研究上的要求更严,知识面要宽,对学术领域相关知识的掌握要广泛。”为充分使王彪得到锻炼和提高,每周的例会老师都安排让他主持,对外的学术交流会也安排他承担联络工作。

  小芳是个思维缜密、做事认真的女孩,实验室的很多内务工作都会安排她去完成,包括财务工作。“她就象个小管家一样。”

  不倦的付出换回了甜蜜的回报。短短的几年,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以我校为第一单位的SCI论文7篇,连续3年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在8以上的论文3篇,并出版3本英文专著。张知博同学受挪威生命科技大学和国家农科院资助,赴挪威留学。 

  “我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要让学生们真正学到东西,为社会做点事。”王乔春老师认真地说。

  小小的实验室,广阔的大舞台,王老师就象一名出色的导演,在他的指挥下,学生们成了一个个优秀的舞者。

 “他传达给我们的,是把工作变成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实验室,窗明几净、有序井然,门后、柜壁乃至房间的每个角落似乎都被合理的利用。透过洁净的玻璃折射在桌面上的阳光,低柔环绕着的轻音乐,一盆盆散落在案几和柜角上生机盎然的绿植,案头摆放的倩照相框、个性水杯等等,一切让人文气息令人抵抗不住地洋溢在实验室的每个空间;一个个伏案工作的身影,规律摇动的脱毒仪,间或响起的机器运转声,又把实验室固有的工作氛围诠释出几许柔和与沉稳。

  穿着一件深蓝T恤,搭着一条绛红围巾的王乔春教授微笑道:“我想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备三个方面能力:一是做一个完整意义的人;二是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掌握本领域应该掌握的东西;三是综合素质全面,能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他强调,做一个正常人,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目前国内找工作竞争强烈,获得学位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压力很大,如果不学会适应竞争,不学会抗压,就会出问题。“有的学生做实验做不出来时,吃不好,睡不下,这就是压力过大的表现。我希望他们能享受到生活带给他们的正常的东西和应有的乐趣。”

  07年硕士毕业的王仁睿在北京一研究所工作,并承担国家一个十一五科研项目,当时他们课题组没有接触超低温技术,工作开展的很慢。经中国农大一位老师介绍与王乔春取得联系,提及了自己遇到的技术瓶颈,尽管素未谋面,但王乔春不久后即专程去北京,并带去了一个技术非常详细、针对性很强的课件,解决了当时他们遇到的所有的问题,此后,他又义务专程赴北京三次。“老师那种境界和无私令我很触动,后来我提出想师从他读博,王老师问我的目的,我很坦白地告诉他我想改善我今后的生活环境。老师也很真诚地告诉我:我很理解你们这一代人的压力,我会考虑的。就这样,我从北京来到了杨凌。”

  “老师常告诉我们工作和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应该有全方位的发展,做为女生,首先要做好一个‘女生’,再做好一个‘研究者’。他的教导,让我对人生、对专业有了更深的思考,他的理念和我们的思想也贴的很近。”听完第一堂课就成为终身“粉丝”的小芳说,“他常说你们要首先把生活安排好,保证身体健康,心情好,这样工作才能做好,要把工作变成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实验室很温馨,在这种环境中工作让人很舒服,这也是老师把他对工作和生活的理解的一种表达。”研二生陈龙如是说。

  “天天有机会跟他学习,聆听他的教诲,不仅是学知识,还学到了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好人,活的有意义,这真是我们的一件幸事。”
 

“他就象我们大家的父亲”

  
  生活中的王乔春平和,恬淡,脸上总是带着一丝微笑,同时他平和的心态也感染着他的学生。

  “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平等,和老师在一起非常放松,大家常在一起谈天,有什么心里话都愿和他讲,听他的建议和看法,包括新交的女朋友和分手的男朋友,我们是亦父亦师亦朋的关系。”

  小芳说她永远忘不了那天,大家在一起谈的非常开心,王老师说“你看我们象不象一个大家庭,你们都是我的儿女,这是大女儿,这是二女儿,我就是父亲,你们有什么事都来问我。”顿时,实验室笑声一片。小芳动情地说:“真的,我们就象一个大家庭,他就象我们大家的父亲!”

  2011年有段时间,王老师身体出了一点状况,睡眠一直不好,但他放心不下他的实验室和他的学生,仍然事必躬亲,按时上班。“我们平时都爱呆在实验室。没事时,大家都不约而同来到实验室。同样,对老师而言,他也喜欢和我们在一起。我们让他休息,他说不来他受不了。师母也劝不住他。”王彪说。

  这个窗明几净、充满人文气息的实验室,因为青春而亮丽,因为崇高而美好。

  王乔春说:“在外国这么多年,拥有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写了20余篇有影响的论文,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单位永远没有‘中国’两字。我回国,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名字出现在我所取得的国际学术成果名单上,让我们学校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校。”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每天都能看到我的学生,让他们学有所成,成为有用的人,同时让他们生活幸福、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这就是我的快乐点,有这点就足了。”

  同学们以师从王老师为幸,农林科大以拥有王乔春为幸。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