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世界科技前沿进发
——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生命学院教授韦革宏
朋友,你可知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旱区根瘤菌资源库在哪里?目前世界上发现和命名的根瘤菌新种超过已知种十分之一的专家又在哪里?
记者的答案一定会让你感到欣喜和自豪——都在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带给你欣喜和自豪的人,便是我校生命学院青年教授韦革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韦革宏始终围绕西北地区根瘤菌的多样性、生态地理、根瘤菌与植物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赢得了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正是这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使他最近获得了旨在培养造就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1991年,韦革宏由原西北农业大学农化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英国约克大学做了为期半年的高级研究学者。
在自然界,根瘤菌生物固氮效率最高。对土壤瘠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来说,根瘤菌研究和利用,对这一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国过去对大西北这一生态环境比较特殊地域根瘤菌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从参加工作之日起,韦革宏便把自己科研工作的重点确定在西北地区根瘤菌的多样性、生态地理、根瘤菌与植物及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目标确定后,韦革宏竭尽全力,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除了认真搞好教学工作之外,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常常连节假日和夜晚也不例外。韦革宏进行的研究,既有大量的实验室内的工作,又有许多艰苦的野外工作。为了及时取得各种实验数据,他常常要在实验室熬到深夜;为了采集根瘤菌和土壤样品,他几乎每年都是利用暑假时间在野外奔波。最初搞研究时经费少,为了节约开支,他常常背着装样品和采集工具的大背包,挤汽车,赶火车;到了采集地后,背着重重的行囊,爬山梁,钻山沟,每天要步行10多个小时进行采集,直到天黑才返回驻地,连夜还要整理样品,野外作业时常常用随身携带的干粮和凉开水充饥。有一年暑假他和同事们在山区采样,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为了保护采集到的样品,在无处躲雨的情况下,他们蜷缩着身子护住样品。一个多小时后雨终于停了,所有样品均安然无恙,而他们一个个被淋得像落汤鸡一样。
近几年,虽然随着承担研究项目的增多,科研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繁重的研究任务让他更加忙碌,无论是寒暑假还是其他节假日,只要在学校,他总是泡在办公室,准备申请课题的资料,处理研究数据,撰写科研总结,指导博士生完成论文……很难顾上家里的事。
韦革宏从事的主要是根瘤菌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这类工作既无比枯燥,又非常耗费时间,并且往往短期内难以显现出显著的成绩,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不愿做。但韦革宏十分清楚这些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这些基础性工作的支撑,就不可能有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研究成果的诞生。于是,他静下心来,认准这一方向,一直坚持做下去,一干就是16年。
甘于寂寞、持之以恒、悉心钻研的精神,终于使他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6年来,他带领团队大量收集了西北地区特有的根瘤菌资源,涉及200多个县的90多属300多种的豆科植物,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旱区根瘤菌资源库,保藏菌株5000多株,为根瘤菌的基础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发现并命名根瘤菌新种10个,占目前世界已知种的十分之一还要多,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根瘤菌多样性和根瘤菌系统进化的认识;揭示了根瘤菌的种群组成和分布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根瘤菌—宿主—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对共生体系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针对西北矿区废弃地开展根瘤菌抗重金属和降解有机物的研究,既阐明了相关的生理和遗传基础,又为根瘤菌生态学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为今后将根瘤菌资源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16年来,韦革宏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 20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30 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3.0的 10 篇,论文被SCI他引 200 多次。
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为他在国际国内相关学术界赢得了应有的地位:2008年,他成为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根瘤菌与土壤杆菌多样性及分类分委员会14名委员中的一员(亚洲仅有2名),目前,还担任着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一串串丰硕的成果,也为他赢得了应得的荣誉——2002年以来,他先后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陕西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和“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被授予“陕西青年五四奖章”,并获得“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已有的成绩和荣誉并没有让韦革宏满足止步,面对新的形势,他又开始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发。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快速开发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目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已达10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韦革宏认为,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自己有责任在做好原有研究领域工作的基础上,紧跟国家的战略需求,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和拓展,逐步向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发展。
因此,作为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在申请201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他将题目定为“西北地区重金属矿区废弃地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力图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矿区废弃地豆科植物根瘤菌多样性的研究,揭示根瘤菌的系统进化及种群组成与分布,阐明根瘤菌多样性与极端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筛选重金属耐性豆科植物及高效固氮能力的根瘤菌,确定根瘤菌吸附和积累重金属的动力学特征,掌握根瘤菌吸附重金属的规律,揭示根瘤菌及豆科植物共生体系耐受重金属的机理;建立适宜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研究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效应及作用机制;探讨适合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模式,为促进我国矿区废弃地自然植被的正向演替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韦革宏还开始向高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发展。“十二五”开局之年,他联合全国数十家科教单位的上百名科研人员组成团队,申报获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作为项目首席专家,他将项目名称确定为“农业生境监测检查与修复技术研究”,力图破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
韦革宏和他的团队承担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863计划”项目涉及的内容,均为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的前沿领域,正因为如此,目前还同时主持着9项国家和省部级在研项目的他深深感受到肩上担子的分量。韦革宏向记者坦言,自己现在越干越感到难度大,越干越感到压力大。但更高的难度和更大的压力,只能激起他向新的高峰不断攀登的更大勇气和力量。他充满自信地表示,一定会带领自己的团队向着世界科技前沿不断进发,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