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难忘援藏抗“疫”50天

(群众新闻 2022年12月27日)

“10月初,我和李文婷在各方帮助下不负众望,稳住了藏职院的疫情,圆满完成任务。就在即将离开藏职院返回杨凌那天,走出校门的我抬头又望了眼拉萨蓝蓝的天。我想未来一定会有一束阳光,穿透当下疫情的阴霾,照耀整个西藏。”11月21日,翻看起今夏在藏区抗疫期间拍摄的一张张照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医政科主任陈宁的眼眶再次泛红。

今年8月初,新冠病毒疫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了西藏这片净土。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藏职院”)作为陕西西农大对口援建学校,疫情形势也十分严峻。

疫情来袭,刻不容缓。8月21日,应藏职院请求,西农大向藏职院捐赠的首批防控物资发出。同日,西农大还选派了校内防控经验丰富的医政科主任陈宁和护士李文婷赴藏支援。

彼时盛夏出发,归来已是初冬。在高原经历50天的艰辛劳作,陈宁和李文婷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扛起责任,用无私的坚守书写忠诚,成为藏职院疫情防控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藏职院的疫情“防控网”被一步步织密、织牢。

盛夏入藏  义无反顾

疫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获悉学校将派员前往藏区支援,陈宁和李文婷两人没有一丝犹豫,她们毅然决然挺身而出,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直到最终名单确定,两人也没有任何的迟疑。她们和家人电话告别,随即便收拾行李,带上必要的防疫物资,逆行出征。

“我们知道,这次去西藏有政府、学校、医院、家人做后盾,所以什么也不怕!”提起出征前的一幕,陈宁坚毅地说。

然而就在陈宁、李文婷二人入藏前夕,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她们原定8月22日直飞拉萨,但受疫情影响,当日航班临时取消。为了尽快赶到藏区抗疫一线,8月22日当晚二人想尽一切办法。她们查询到可选路线和最新航班信息,最终决定搭乘23日最早的一班飞机,经重庆中转换机进藏。

8月23日凌晨4点,顶着一轮明月,两个柔弱的女性,带着重达80多斤的抗疫物资和经过反复压缩、极少量的个人用品,从杨凌西农大出发,踏上了进藏抗疫的征途。

“一到机场,因为行李超重,需要额外付费,但当机场人员得知我们带的均是防疫物资,就说再超重,机场也不会额外加收费用。那一刻,我们两人相互一笑,内心瞬间就泛起了涟漪,原来大家都在为了疫情默默地奉献着,这也就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赴藏参战的信心。”陈宁微笑着说。

悬壶入前线,白衣做战袍。从陕西杨凌到西藏拉萨,经过2800公里路程、18个小时的辗转奔波,陈宁、李文婷带着防疫物资终于在当晚11时许,赶到了藏职院。她们的到来,给藏职院带去了抗疫必胜的希望。

“初到拉萨,我们俩没多久就先后有了头痛、严重失眠等高原反应。对于西藏的环境与疫情,我们虽有心理准备,然而当目睹到校园疫情的时候,还是倍感压力。面对十万火急的病毒肆虐,我们顾不上休整,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尽快熟悉学校的实际和疫情防控工作现状,查找存在问题,修订、完善防控方案和落实管控措施,我们快一些,疫情扩散的风险就会少一些。高原缺氧,我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走一段路就喘不上来气,只能累了就地坐下稍稍休息一下,再继续工作。晚上,我们吸着氧气和藏职院的相关负责同志一起,分析存在问题,研判疫情形势,查疏补漏,细化学校的防控制度和流程。头疼了就吃布洛芬,每晚服用安眠药才能保证睡眠,从而不影响次日工作。就这样,我们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陈宁说。

全力抗疫 微光成炬

在克服“高反”带来的诸多不适同时,陈宁、李文婷也迅速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面对疫情,只要我们快一些,疫情扩散的风险就会少一分!”李文婷说。

“当时,因为藏职院医疗技术力量薄弱,加之防护意识不足,藏职院阳性病例频发,志愿者均为在校师生,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防护意识不足,加上物资紧缺,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校领导焦急万分 。我们尽最大能力携带的防护物资,虽然量少,但是解决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防疫的燃眉之急,作为专业的抗疫医务人员,更是给广大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带来了必胜的信心和希望。虽然我俩是女生,且力量有限,但那时真把自己当成特种兵用了!”回忆起刚入藏时,陈宁依然激动不已。

结合藏职院实际情况,陈宁、李文婷迅速着手制定了《封控楼消杀隔离制度》《校园环境消杀规范》《垃圾转运流程》等防疫指引,为阻断病毒传播风险,起到了明显效果。

面对语言不通的藏族同胞,陈宁、李文婷耐心沟通,反复示范。“我们把培训内容录制成视频,由懂藏语的志愿者第一时间翻译出来,发送到工作群里,供大家一起学习,增强疫情防控意识。”陈宁说。

中秋月圆,举国团圆之时,藏职院收到了287剂新冠病毒预防性用药——F61单抗鼻喷雾剂。陈宁、李文婷、程晓盈顾不上吃晚饭,几人各自背上数十斤的药品、冰块和消毒液,宿舍挨个跑,一瓶药一瓶药轮流开。等全部派发完,她们已浑身无力。望着头顶的一轮圆月,援藏干部程晓盈声音嘶哑地说:“等疫情结束,我一定要给你俩做顿好吃的!”

身披白衣,心有锦缎。哪里有需要,她们就冲锋在前,流调、消杀、感控管理……每项工作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做好,绝不含糊。“口罩脸”“酒精手”“大白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们用实际行动彰显着白衣战士的无畏。

凯旋回家  双向奔赴

去无畏,归无恙。对陈宁、李文婷来说,在藏职院连续50个日夜的不懈奋战中,她们也时刻被藏汉一家共克时艰的力量鼓舞激励着。这50天,她们既饱含汗水与付出,也收获了太多温暖和感动。

“亲眼见证藏职院师生的艰苦奋战,感受了抗疫的艰辛。看到的越真实,理解的就越深刻。那50天,我们也时刻被藏汉一家、共克时艰的力量鼓舞激励着。感谢这段经历,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凝练了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在领略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雪山、星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里民风淳朴的人情,收获了战友情、同事情、藏汉情,真正体会到了‘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精神的真谛,体验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信仰,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未来我们也一定会继续把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继承传播下去,延续到今后的工作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陈宁说。

“白衣战士”“及时雨”“格桑花”……在西藏的50天,这些标签在陈宁、李文婷的身上一一展现,她们让杨凌与拉萨上演了一幕幕“双向奔赴”的感人故事。在这场分秒必争的战“疫”中,大家互相鼓励、温暖安慰,让点点微光汇成星河,扫清了疫情的阴霾。

离开拉萨的那天,陈宁、李文婷戴着洁白的哈达、捧着美丽的鲜花,与大家眼含热泪,依依惜别……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更是战士,不是生而英勇,而是选择无畏。

日前,回到杨凌的陈宁、李文婷仍然牵挂着藏职院的疫情形势,她们时常和藏职院的防疫人员保持联系,以便及时获知学校的疫情情况。“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50天虽然很短,但值得我们铭记一生。”陈宁、李文婷如是说!(记者 杨光)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89/9954386.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