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微塑料:新污染物来势汹汹

(农业科技报 2025-05-08

不久前,第六届全国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召开,国内外24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650余名专家学者与师生代表参会,其规模达到历届之最,也将业内外受众的目光聚焦在微塑料这种新污染物上。

塑料便利性的背后

塑料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期的多次科学探索与意外发现,1907年比利时化学家贝克兰成功合成酚醛树脂,这是第一种完全由人工合成的热固性塑料。其耐高温、绝缘的特性迅速应用于电器、汽车等领域,被视为现代塑料工业的起点。

此后,聚合工艺的进步催生了聚乙烯、聚氯乙烯等主流塑料品种,为塑料的广泛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多样的成型方式,像是注射成型,带来了设计灵活的特点,既利于规模化生产,而且能产生较高的精度,像是我们日常可见的玩具、电子产品的外壳、甚至科研用的精密仪器,都是靠着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其他技术像是挤出成型、吹塑成型,则是带来了人们日常看得见的化妆品包装、调料瓶、饮料瓶,和各类建材、水管、地膜等。

可以说,我们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少不了塑料的影子,半个工业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塑料逐步成名的史诗,他的出现宛如掩面而落的天使,以低廉的价格,给人类带来难以言说的体验。

但谁能想到,这种人见人爱的“廉价通用塑料”会成为百年后的环境噩梦。

2004年,英国科学家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这也是塑料这一魔鬼,首次以微塑料的面孔露出了马脚。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生物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的新书《环境微塑料赋存特征、表面变化和生物积累》作为中国环境微塑料研究方面的专著,详细介绍了微塑料的形成过程、作用机理以及相关危害,为全球微塑料的研究,提供了中国视角。

在本届研讨会上,骆永明研究员以《中国环境微塑料研究10年进展》的报告,揭示了一个惊人现实:我国每年有超过55亿吨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其中79%未被有效处理。西农副校长刘天军特别指出,仅西北地区年用塑料地膜便达35万吨,这些地膜在田间碎裂后形成微塑料,正悄然渗透农田土壤。

悄无声息的危害

在本届研讨会上,专家代表们分享着对微塑料研究的最新进展。“西北地区常用的地膜,往往需要20-25年才能完全降解。”西农资环学院刘鹏副教授的介绍令人震惊。

“塑料微粒在土壤内部的逐渐累积,会如同一道道屏障,阻碍土壤水分的自然渗透过程以及空气的有效交换,进而引发土壤板结现象,削弱其原有的肥力。”西农资环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亚川着重研究微塑料对土壤的种种危害,他说微塑料在土壤中带来的这一系列变化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西农林雁冰团队对比传统聚乙烯和可降解塑料发现,可降解微塑料在土壤中6个月后碎片化率达93%,产生更多纳米级颗粒(<0.02毫米),其对大豆根系的穿透效率是传统微塑料的3倍。这导致大豆叶绿素含量下降18%,地上生物量减少22%,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增加35%,抑制邻近植物生长。并且土壤中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降低20-30%,反硝化细菌占比上升,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微塑料还能吸附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并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骆永明研究员指出:“农作物与生菜等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进而将这些微小颗粒带入我们的食物系统。”

2022年到2025年,南京医科大学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在22份人体血栓样本中发现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微塑料颗粒,粒径0.1-100微米,部分表面附着染料。据研究推测,可能正是由于微塑料引发了炎症,导致了人体内血栓的形成。

研讨会上,专家们的报告让人得知人类摄入微塑料还可能通过食用含有微塑料的食品、饮用水,甚至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塑料纤维。南京大学监测显示,南京市区室内微塑料浓度是室外的3倍。成人年均通过呼吸摄入微塑料约1.7万个,儿童摄入量达成人的1.5倍。

悄无声息地改变土壤的结构与肥力,对农业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悄无声息地穿越了食物链的重重关卡,渗透进人类的身体。对微塑料的这一系列发现无疑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努力把微塑料关进科学与政策的笼子

微塑料难以被观测,这就导致了普通人很少参与到微塑料相关政策法规的讨论当中。因此,微塑料的科普工作已经成为了其污染管控的重要环节。目前,官方媒体对微塑料的报导每年约有三、四百篇,专业媒体报导超过两千篇,短视频平台也有两千余条视频的发布。

过去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限塑令、新污染物治理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源头上减少微塑料的产生,鼓励采用环保易降解的塑料。而自2018年开始的连续六届全国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对微塑料进行深入研究与热烈探讨,推动了微塑料的法规与标准的颁布,如《“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等。

西农资环学院深耕微塑料研究领域多年,自2019年起,学院主持了相关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了高水平论文17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30篇),主导或参与制定数项标准,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对西北地区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的研究,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院长贾汉忠教授更是承担了国内首个与陆地生态系统相关的微塑料有关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北旱区土壤微塑料污染生态风险与管控技术及应用示范”,并主编了环境微塑料专著《土壤中微塑料的环境行为与效应》,极大地促进了环境科学和土壤学的发展。

第六届全国微塑料污染及管控学术研讨会为期3天,在主会场大会特邀报告、17个分会场的专题报告和4个研究生专场论坛里,共举行学术报告331场,来自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就环境微/纳塑料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监测方法、治理技术和管控政策法规等展开深入研讨。

作为本届研讨会的主席,贾汉忠教授表示,随着学术界对微塑料的研究愈发深入,人们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也会愈加增强。这不仅为国家实现对微塑料的有效管控添砖加瓦,更为提高全民对微塑料污染治理意识提供了支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塑料这个来势汹汹的新污染物将会像过去对PM2.5等污染的治理一样,经由全社会的努力,被关进科学与政策的笼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彦杰 杨璞)

原文链接:https://h5.cnqiangnong.com/pages/photoDetails?id=197679&t=63882293312191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