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陕西日报 2025-05-16 第九版)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对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做出了具体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首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富裕。通过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等增加农民收入。要立足农村生态资源、特色资源、文化资源等,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不断探索三产融合实践,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握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流量经济等新业态,用好“新农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如铜川市通过培育打造“铜川孟姜果农”“铜川小芳月嫂”等品牌,通过“精准培训+等级评价+定向就业”全链条技能培训服务,不断提高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累计带动就业创业3万余人。其次,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乡村水电路气信和物流等生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备,农村住房建设质量稳步提高,努力实现农村基本生活设施不断完善;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如咸阳市围绕“城乡教育一盘棋”的工作思路,组建“1+1”或“1+N”教育共同体,即一所城区核心学校与一所或多所乡村学校结对联盟,实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大力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学校常态化。最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推动乡村互助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激发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和农村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首先,在物理空间层面形成城乡有序布局。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聚集类型的布局统筹。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形成城乡之间和村庄之间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其次,在市场要素层面,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互补。鼓励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技术信息要素等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效率和质量,增强农民本地就业的能力。全面拓展乡村发展空间,促使乡村成为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载体,增强农村的就业吸纳能力。在城乡有序布局和要素流动中,缩小城乡差距,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的基础上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调乡村要适宜于人们居住、生活、工作和休闲。这就要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提升的基础上,还要强调低碳健康、绿色生态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要在农业生产层面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乡村建设中,关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土壤修复、旱厕改造等。如留坝县深度挖掘山水林草等自然资源,坚持“兴一业,促百业”的思路,形成“景观大道相连、山水田园衬托、文化名镇点缀、美丽乡村相融、一年四季不同旅游产品”相互补充的“全域留坝·四季旅游”的发展格局。

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方面,通过保护传统古村落,挖掘乡村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让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并通过活化利用、数字赋能、制度创新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引导乡风文明建设。

系统施策、协同推进、综合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乡村特征。首先,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农民作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健全农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的机制。政府要切实提供好基本公共服务,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其次,要统筹考虑地理、气候、人口、产业、文化等因素,聚焦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与弥补公共服务“软落差”,装满“米袋子”与鼓实“钱袋子”双措并举,在塑形、铸魂上下功夫,通过精准施策,让身有所栖的美丽乡村,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最后,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体系、治理方式协同发力、系统推进,不断创新治理理念、方式和手段。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把党支部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把党员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力军”,调动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打造具备适应和引领现代化能力的新时代变革型组织,支持各地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路径,推广“志愿者+信用赋分”、基层权责清单、“三治结合”等治理新模式,通过完善基层组织功能以及发挥农民主体地位,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社会之“和”、农民精神之“美”。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必须立足国情省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我国乡村完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原文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5/16/content_90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