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新闻 2025-09-08)
9月的定边,秋意已浓。
定边县盐场堡镇东滩村的沙地里,及膝高的糜子被饱满的穗条压弯了腰。9月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魏孝荣带着师生们,与定边县宏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军一起查看苜蓿幼苗。
糜子根下2厘米处的沙地上,苜蓿幼苗顶着圆圆小叶,一簇簇排列整齐。糜子田外,是随手一抓就是一把沙子的沙地。
“出苗成行!能让盐碱沙地里长出苜蓿,你们真有本事!”陈学军笑着说。
李伟(右)带领团队师生在“以禾带豆”示范田测量糜子高度
地处榆林西北角的定边县,北连毛乌素沙地,南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这里土壤酸碱度在9.8以上,含盐量超过3‰,盐碱化程度高,不适于一般农作物生长。
这片曾让人犯愁的土地,如今正悄然改变。
“过去播下牧草种子,下雨或灌溉后,盐碱地皮很快结成‘铁盖’,芽顶不出来;偶尔有冒出地面的,一场风沙就全打没了。”陈学军说,多年来,当地牧草种植陷入“出苗难、建群更难”的僵局。
改变,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魏孝荣带领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团队。2020年起,他们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扎根定边,开展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治理研究。
“我们探索出的办法叫‘以禾带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团队成员、副研究员李伟介绍,他们研究发现,像糜子这样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在盐碱沙地能够轻松破除地表的物理结皮而出苗,如果借用糜子出土的裂缝让豆科类的优质牧草也探出头来,就能解决“出苗难”的问题;同时,糜子还能为幼苗遮挡风沙,显著提高其存活率。
就这样,“沙地长好草”从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连续三年大面积试验,东滩村的盐碱沙地长出了苜蓿,盐场堡镇贾圈村的紫花苜蓿更是连续收割3年。
“苜蓿管得好一年能收4茬,一亩沙地年收入能有2400元。”陈学军算了比账,眼里满是笑意。
魏孝荣(中)与学生及定边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查看长穗偃麦草根部抗盐碱化情况
五年间,魏孝荣带领团队攻克了“以禾带豆”促苗技术,还研发出“夹沙覆土抑盐、降盐压碱”改土配肥、“地下-地上”协同促生等一系列配套技术。
如今,紫花苜蓿、长穗偃麦草、中科羊草相继“安家”定边,彻底打破这里的盐碱沙地品种单一瓶颈,显著提升了生态效益与生产潜力。
研究团队并非孤军奋战。在定边县政府、气象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定边县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和“生态气象科技小院”成立,推动技术落地与人才培养。
20世纪8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距离定边不远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上黄村,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被誉为“上黄经验”。“我们在定边探索出的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治理经验,一定能书写好美丽中国建设新的答卷!”魏孝荣满怀信心地说。
“固屏障、稳粮食、护稳定、促发展,大有可为!”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浩前往定边考察后表示,魏孝荣团队探索形成的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定边模式,为我国北方约40万平方公里的农牧交错带,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与生产协同发展路径,也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眼下,3000多亩新技术核心示范区在定边落地,辐射带动1万多亩沙地焕发生机。数据显示,这些区域植被覆盖度和产量提升了30%以上,防风固沙能力增强了20%以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了20%以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杨凌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多年来,杨凌示范区在生态治理领域持续发力,依托省部共建和区校融合优势,通过350余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描绘了一幅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