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2025-03-17 06版)
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作用。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就部署了防止返贫的监测与帮扶工作。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我国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一结果,得益于脱贫攻坚阶段相关政策的保障,帮扶责任的持续落实,以及监管工作的有力推进。依托大数据平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效能大为提高。以陕西为例,2021年陕西就建立了大数据平台,还研发建立了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设置农户“一键申报”功能,大大提高了申报质效。与此同时,陕西明确了各行业部门的筛查预警职责清单,针对筛查发现的问题建立清单式管理,帮扶工作成效更加显著,从监测到纳入帮扶的工作周期大大缩短。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不仅要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设立在家门口的各类帮扶车间、帮扶工厂虽能够发挥就业吸纳的作用,但企业自身也存在经营风险,应及时解决其产业链和生产经营环节困难,帮助企业发展。同时,要分层分类对产业帮扶项目进行提质增效,或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或是盘活闲置项目。在基础公共服务方面,要强化教育、医疗等帮扶政策的激励机制,让广大农户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统筹做好帮扶政策衔接并轨。2024年,中西部各省份相继开启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政策与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政策的衔接并轨工作。以陕西为例,2024年4月,安康市率先探索启动了衔接并轨的试点工作。衔接方案以农村低保对象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为实施主体,重点实现了人员力量、识别程序、管理服务、政策资源和审批权限的“五个并轨”,在识别程序方面做到了受理诉求、核对比对、入户调查、研究审核、公开公示、落实帮扶的“六统一”,衔接并轨工作在客观上实现了各方资源力量的统筹整合、共享互通。截至2024年底,陕西已有30个县(区)开展政策衔接并轨工作,建成动态监测、经办服务、信息核对和社会资源链接“四位一体”监测平台。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过渡期并非帮扶工作的终点,而是要提前谋划过渡期后的帮扶政策体系,以更加常态化的机制开展帮扶工作。过渡期后,将以低收入人口帮扶工作统领帮扶工作,针对低收入人口返贫致贫的风险来源及其家庭生计特征实施分类分层的帮扶工作,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优化开展开发性帮扶工作,针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注重加强兜底帮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低收入人口的帮扶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强化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工作本质上也能够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的“涓滴效应”。根据欠发达地区的现实情况,将通过东西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实现分层分类帮扶,一方面持续优化外部帮扶主体的力量投入和资源调度,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帮扶力量和资源的对接与转化,进而构建内外高效协同的帮扶网络体系。
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在脱贫攻坚期间,国家投入形成的帮扶资产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防止规模性返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一要做到“底数清”。当前,分散在各地的资产登记平台已经对各地的帮扶资产建立了台账,但仍无法实现全国数据底数统一化,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平台很有必要。二要完善全程监管制度。紧盯两类资产的运营与管护,其中针对经营性资产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保值增值、强化市场化运营和收益及时兑现;针对公益性资产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其持续发挥作用、强化资产的运维管护。面对不同经营性资产的运营现状,要突出分类差异化的管理理念,综合运用巩固、提升、调整和核销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帮扶资产的发展活力。根据地方政府和村集体实际情况,采用委托经营、出租经营、入股联合经营、自主经营等多元化方式,盘活闲置和低效帮扶资产,让农民切实能够从经营性资产的运营中获得收益。针对公益性资产,核心是要强化其运行管护和功能实现,建立可持续的人员投入和资金筹集办法,结合国家以工代赈等项目建设需要,保障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公共效益最大化。从总体上看,帮扶资产的长效管理有助于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脱贫人口的财产性收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难得的物质基础和市场平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在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基础上,多方面强化农民的增收致富能力,通过改革释放活力,通过改革拓宽农民增收空间,更要通过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