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25-04-16 )
每逢周末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人气满满,该校学生会组织的“yue动青春荟”活动正在这里有序开展。“周末放松有了新去处,第二课堂学习有了新阵地,yue动青春荟让我第一次体验了瑜伽、交谊舞,还学会了盖碗泡茶。”一位学生感慨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创新举动,背后却是该校学生会组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广泛调研中发现问题、主动协调资源、持续推动改进的结果。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既是对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战略定位,也是对青年群体成长路径的深刻指引。“我为同学做实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场深刻的育人实践。在高校团学工作体系中,“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正逐步成为服务育人的关键抓手,通过回应“急难愁盼”问题,高校学生会组织不仅帮助同学解决具体困难,更在实践中培育青年责任感、提升组织公信力、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从“小事”切入,激活服务育人“大逻辑”
学生会组织工作,看似“细小繁杂”“事无巨细”,实则“事关根本”。从寝室灯光昏暗到饮水不便,从考试时间冲突到心理疏导不到位......广大学生的“急难愁盼”问题虽小,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烦心事”“绊脚石”。聚焦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学生会组织主动走近青年、关怀青年、服务青年的关键切口。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会组织依托“yue动青春荟”项目,为学生开设了茶艺、舞蹈、书法等特色课程,丰富课余生活、舒缓心理压力。一位学生留言说:“学业紧张时,聆听一节茶艺课,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给心灵按下了暂停键。”这类看似轻柔的服务,实则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提升着育人温度。
不仅是文化服务,在学习支持方面,西安交通大学打造的“24小时自习室”项目有效解决了夜间学习场地不足问题;华东理工大学设立考生休息区,在寒冷冬季为考研学子提供免费的热水、点心、牛奶和八宝粥,为学子提供悉心周到的保障。
这些“微服务”,背后是高校学生会组织的组织能力、制度思维与青年立场的深度融合。通过一个自习室、一次心理辅导、一份实习岗位,学生会组织把“我为同学做实事”做到了心坎上,也让同学在一次次“被看见”的过程中,更加认同组织、信赖组织、靠近组织,从而实现从“受助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服务要见行见效,更要可持续。关键在于能否将“办实事”从“感动一阵”转化为“温暖一生”,真正融入高校治理、嵌入青年成长全过程。
从“临时操作”转向“机制构建”,筑牢服务育人根基
做好“我为同学做实事”,不能只靠激情,更要靠制度。从“回应式服务”走向“前瞻性治理”,学生会组织要在制度机制上实现“服务理念”向“治理能力”的跃升。制度化、流程化的治理体系,是让服务落得下、落得准、落得久的关键支撑。
不少高校探索将学生服务事项纳入“项目制”运行轨道,从项目立项、论证、执行到结果反馈建立闭环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54741234生活平台”制度、西北工业大学“遇到困难找‘小niu’”将维护学生权益工作深入细微、武汉大学学生会组织构建财务状况公开机制,实现了学生诉求全过程可追踪、服务过程可评价、成果使用可监督。
制度的温度,体现在青年“被倾听”的感受;制度的力量,则体现于青年“被信赖”的认同。随着技术手段不断融入工作实践,高校学生会组织服务效能也随之“提档升级”,智慧团建系统、校园微平台、服务直通车等数字化工具,让信息采集更迅速、问题解决更高效、组织反应更灵敏。
打破“独角戏”,构建协同联动育人合力
学生会组织不是孤岛,为同学服务工作也不是“独角戏”。“我为同学做实事”应当嵌入“大思政”格局中,推动形成“党政主导、团学主责、师生共建”的协同育人机制。
西安交通大学将服务项目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由学生骨干、宿管人员、辅导员联合解决生活难题,形成“日常反馈+集中处理”的快速响应机制。华中科技大学“朋辈心理辅导员”制度,发挥朋辈力量参与心理疏导、学业互助,形成“青年帮助青年”的良性互动。
协同不仅体现在组织间的分工协作,更应体现在价值目标上的高度一致。从团学骨干到思政课教师,从后勤服务到校友资源,同向发力,协同互助,将服务育人之网织密织牢,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
聚焦“内生长”,让青春服务更具时代穿透力
服务本身不是终点,而是价值养成的重要平台。“我为同学做实事”的出发点在服务,落脚点却在成长。如何把一次次实事服务,转化为一次次价值引领,是学生会组织履职尽责、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要从“做了什么”走向“做出了什么效果”,更加注重青年感受、成长成效与组织信任感的积累。高校学生会组织可以建立项目跟踪评估体系,引入“学生满意度调查”“反馈回访机制”“成长档案记录”等手段,将服务实效量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组织靠得住、服务看得见、成长有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组织自身也实现着角色的转变,从“办事机构”转向“育人主体”,让服务不止于“办成事”,更在“育好人”。
同时,要引导青年在“服务中学”“实践中悟”,把小事做成“大思政”教育的活教材。高校学生会组织通过引导青年参与校园治理、公共事务、志愿服务等,将服务同学的过程转化为培养青年责任意识、组织能力、实践精神的有效路径,不断拓展青年参与面、提升青年获得感,推动服务项目转化为思想引领的“落脚点”,能力培养的“磨砺场”,校园文化的“播种机”,使服务育人不仅“润物细无声”,更“入脑入心见行”。
高校学生会组织开展“我为同学做实事”,不仅是服务同学之举,更是成就青年之道。要以问题为切口、以机制为支撑、以育人为根本,让服务不止于“实事”,更延伸为“培育”,转化为“引领”,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
惟实励新,奋楫笃行。广大团学骨干应把“我为同学做实事”做在日常、做在关键、做到深处、做到心里,让青春在服务同学中淬火成钢,在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5-04/16/content_769370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