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2025-11-25)
“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用绵羊新品种‘元生爱特’正式发布!”话音刚落,台下掌声雷动。在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该校金昌奶绵羊试验示范基地首席专家宋宇轩等来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天,5家单位现场签约,总金额达62亿元,校地企协同攻关14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终于落地生金,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宋宇轩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110名科研推广型教师之一。近年来,西农立足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设立科研推广型教师岗位,大力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创新探索形成了集“制度保障、平台支撑、评价引领、激励驱动、协同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推广“西农模式”。
科研推广型教师们以试验示范站为驻点,活跃在田间地头、车间工厂,与农民同劳动、同思考,破解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将农业科技的种子真真切切地种在了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建队伍,把“论文产值”写在产业沃土上
只有扎根大地,才能结出硕果。西农秉持着“扎根大地办大学”的初心,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服务工作。“我们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科技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人事、科研、教务、地方合作等部门资源,建立‘学校统筹—学院落实—试验站执行’的三级管理机制,确保科技推广工作与国家战略以及区域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该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科技推广处处长冯永忠表示。例如,针对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病虫害多发、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设立苹果产业推广专项,在陕西白水、洛川,甘肃庆城等苹果主产区建立苹果专业试验示范站,构建了“问题导向—资源集聚—精准服务”的闭环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西农已在18个省(区)建立了37个试验示范站、20个产业研究院、53个示范基地及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涉及粮、果、畜、菜、林等30多个产业领域,致力于服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想要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必须依靠稳定有力的科技推广队伍。为此,西农在全国农林高校中率先设立科研推广型教师岗位,明确其核心职责是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长期致力于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通过“试验—开发—示范—推广”全链条服务,形成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提升。
2021年,宋宇轩正式加入推广序列,成为一名专职科研推广型教师,主要负责金昌奶绵羊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奶绵羊新品种培育和全产业链的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学校给推广型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不多,这样我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产业上,上课时还能把一线的案例和经验讲给学生,他们都很感兴趣。”宋宇轩笑着说。
如此一来,科技推广工作从专家的“兼职附属”变为“专职主业”,各个试验示范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实现了产业有站点、站点有专人、专人专其事,教师们能够根据产业一线的真问题、农户的真诉求,围绕技术堵点和难点开展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
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是高山反季节蔬菜的适生区,但长期存在的根肿病却一直制约着太白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过长期研究,我们集成推出了根肿病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涵盖轮、种、育、土、肥、管、防7个环节,相比传统作物(未防治)田块防治效率提高85%以上,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已有157.9万亩。”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站长惠麦侠说。
重建机制,让田间实干成为晋升新标尺
用得好人,才能干得成事。西农将深化教师评价改革作为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抓手,坚持实绩贡献核心、成果多元包容等原则,构建了符合科技推广工作特点的评价标准与机制,同时健全层级设置、畅通发展通道、优化绩效奖励,为科研推广型教师提供了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充足的工作动力。
“我就是学校科研推广型教师制度‘红利’的享受者。”惠麦侠笑着告诉记者,“我原本是从事白菜育种教学科研工作的,但对技术推广工作更感兴趣,就主动申请转为科技推广岗,在白菜主产区开展品种推广与技术服务,积累了一些成绩后晋升为推广研究员。”
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跨界”发展,打破教学科研岗与科研推广岗的刚性壁垒,采取“先转后评”与“先评后转”两种灵活模式,让教师“能进能出、各展所长”。从事小杂粮研究的专家高小丽就属于后者,凭借之前技术推广和产业服务的成果,她顺利晋升到了推广研究员。
灵活的岗位转换机制,让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发展方向,避免“一岗定终身”的束缚,也为科技推广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科技推广工作一样,学校对于科研推广型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十分接地气,注重解决区域农业主导产业重大问题、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品种、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等实际成效。例如,晋升推广副研究员,必须满足“在推广一线工作150天以上,举办技术培训、专题讲座不少于10场,指导农业技术员不少于20人”等基本条件。
除了以上必备的条件,其他评价维度则更加包容多元,教师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品种技术、战略服务、示范建设、标准制定”五大类别中,根据自身工作重点自主选择,让田野间走出的每一步都算数。
推广工作做得好不好,土地和农民最有发言权。学校构建了多维度、重实地、听民意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反映推广教师的工作成效。在综合考评环节,专家评审组除了实地考察,听取现场汇报,还要征求政府部门负责人、基层农技干部、科技示范户的意见,从“第三方视角”验证推广工作的社会效益。
在绩效奖励方面,西农也拿出了十足的诚意,设立推广业绩专项奖励绩效,制定量化评分标准,推广成效越好,奖励越高。此外,学校每年投入超2000万元推广专项基金,支持科教人员深入推广一线开展工作,基金用于试验示范站建设、技术培训、农户补贴等,“十四五”以来已累计投入推广专项基金超1亿元,支持800余项重点科技推广项目。
协同赋能,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三级跳”
近些年来,以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为核心的“西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的闭环体系,通过多维度协同,实现大学农业科技服务从“单点技术推广”升级为“全产业链赋能”。
“我们小杂粮研究团队有6个试验示范站,在主产区进行品种引育和抗逆高效栽培技术的科研推广,同时还会联合学校食品学院的老师研究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另外植保、机电、资环等学科的老师也会加入进来,解决全产业链的发展问题。”高小丽告诉记者。
依托试验示范站,学校组建“专职推广专家+多学科教授+硕博研究生+地方技术员”的协同团队,创新“大学研发—试验站中试—农户(企业)应用”转化通道,让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三级跳”,从实验室走向广袤的田间。
对博士研究生候行行来说,内蒙古准格尔小杂粮试验示范站或许是他求学期间更加熟悉的“校园”。每年5月到10月的生产季,他都会和几位硕士研究生坚守在120亩试验田里,从事杂粮作物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工作。“我们先在试验田做示范,然后请农民过来召开观摩会,他们看到成效了就愿意跟着学。平常我们也会举办培训班,或者直接到地里去给农户做指导。”候行行告诉记者。
2021年,西农和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人民政府合作建立米脂小米试验示范站。问起这4年来的变化,米脂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推广站站长任树岗最有发言权:“示范站建立后,县农技推广站也搬到这里,我们和高校专家、学生、企业以及农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大家形成合力育品种、立标准、建基地,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我现在用的种子、肥料、地膜都是专家推荐的,效果非常好。前段时间陕北一直下雨,专家们担心谷子受影响,专门到我家地里查看情况。”米脂县印斗镇对岔村农民张怀益告诉记者。对于农民来说,试验示范站就建在家门口,专家成了村子里的街坊邻居,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再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
从黄土高原的苹果园到河西走廊的奶绵羊基地,从粮食主产区的小麦试验田到特色产业核心区的猕猴桃果园……近年来,西农师生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100多项,建立示范样板超万个,为乡村培育各类技术人才超百万人次。
西农科技推广队伍所到之处,科技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产业之果。这不仅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教兴农之路,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