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组团攻关”破玉米育种难题

(群众新闻 2025-09-05)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和团队选育的“陕单660”位列其中,成为国家主推的13个苗头型玉米良种之一。这意味着该品种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创新性。

连日来,薛吉全教授团队格外忙碌,他们在各地调查、组织观摩评比,加速推进“陕单660”的示范推广和配套技术培训。“要让好种子真正在田里发挥出效益。”9月3日,薛吉全说。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6.7亿亩,已超过水稻和小麦,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然而,我国玉米育种仍面临种质资源同质化、创新不足等挑战。

“玉米种源创新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必须广泛吸收国际经验,强化本土种质创新。”薛吉全说。

image.png
薛吉全在新疆一处试验基地查看玉米新组合

合作共赢,是薛吉全团队多年来开展科研的鲜明主线。他们以种质联合改良为切入点,与多家科研单位、育种企业合作构建玉米种业协同创新体系,为我国西北乃至全国玉米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陕单660”正是该体系结出的最新硕果。

面对国内育种单位分散、材料交流不畅等现实问题,2005年,薛吉全团队率先行动起来。他们收集上百份玉米种质资源,经过鉴定和筛选,以“郑单958”“农大108”等优良品种为基础,通过杂交构建基础种群并持续改良,形成母本陕A群和父本陕B群两大杂种优势群,联合省内外多家科研单位与育种企业,实施开放式育种。

“好材料免费给我们用,真的假的?”起初,不少人心存疑虑。

薛吉全团队以“五统两分”机制推进协同创新: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构建群体、统一选择标准、统一多点鉴定、统一信息交流,各单位分别管理、分别选系测配。

“参与单位选育的成果仅标注协同创新群相关信息即可。”薛吉全团队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张兴华说。

在协同创新体系下,一张跨区域的玉米育种创新网络加速形成。所有参与者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提高玉米品种对土壤瘠薄和干旱等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选育出兼具多种优点的全能型良种。

如今,陕A群、陕B群“家族”不断壮大,一批突破性品种接连涌现——

2017年,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的“陕单636”通过陕西省审定,这是陕西首个机收玉米新品种,标志着收获玉米也能像收获小麦一样实现全程机械化;2020年,“陕单650”通过国家审定,为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树立了典范。

随着机制落地、资源共享,参与的科研院所和育种企业逐渐体会到协同创新带来的加速度: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陕A群选育出“新科811”“新科87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用陕B群选育出“陇单632”“陇单655”,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用陕A群、陕B群选育出“榆玉2号”“榆玉4号”……一系列新品种逐渐走向更加广袤的田野。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选材、杂交组合到各种优异性状稳定,再到区域试验脱颖而出,至少需要10年时间。”张兴华介绍,协同创新体系前期基础工作费时费力,但厚积薄发,后期成果产出更快、更多。

眼下,这一创新模式的吸引力持续攀升。参加陕A群、陕B群材料分发的科研院所和育种企业从最初的9个增加至现在的40个。河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纷纷“入圈”。

截至目前,经过16轮优化升级,在薛吉全团队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下,科研院所和育种企业累计选育玉米新品种46个,其中9个品种通过国审。

“面对国际种业竞争,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将持续攻关,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薛吉全说。

在薛吉全团队扎根的杨凌示范区,种业创新的火种已成燎原之势——一支1000多人的育种科学家队伍聚集在此,6个种业创新中心、66个省部级技术平台相继建成。这里不仅是众多农业专家的“试验田”,更在加速成长为我国旱区“种业硅谷”,为更多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提供沃土,持续书写着种业振兴新的奇迹。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8269/11319692.html?isShare=true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