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新闻 - 走进农林科大

南北图书馆书香一脉传

  漫步在美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有一个去处必定在每一个学子心中占有无与伦比的位置,那就是校图书馆。在莘莘学子心目中,它是一个永远的记忆,一个永久的符号,每一位离开母校的学子都难以忘怀曾经的图书馆生活,每一位身在校园的学子都无比眷恋着图书馆弥漫着的书香神韵。
  
  现在的学校图书馆由北馆、南馆两部分组成。于20世纪60年代建成启用的北馆,位于“五台山”上的北校区。南馆建成于2004年,位于南校区。
  
  北馆也由两部分组成,即南楼和北楼。南楼历史悠久,与学校发展同步,北楼为2004年的扩建建筑,两楼建成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南楼前身是1935年4月设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图书室,193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图书馆。建校初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教学用房、生活用房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保证师生阅览,就在当时的教学大楼(今北校区三号教学楼)三楼东南角,专门辟出一定数量的房间,作为阅览、图书编目、收藏的工作用房。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农学院图书馆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60年代,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数量的增多,师生阅览量的同步增加,建造独立的专用馆舍的呼声越来越高。1964年底,西北农学院图书馆独立新馆终于建成。图书馆中央四层,两侧各三层七间,再向两端延伸各两层四间。其四层的和三层的屋顶皆为当时欧式流行的圆弧形薄壳穹顶。楼正面铝合金制成的“图书馆”三个大字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1964年所题,整个建筑轻巧明快而又不失庄重典雅。
  
  2004年,北馆北楼建成,与早其一年落成的八号教学楼面面相望。其中央四层,两侧各三层。中央四层主楼体建成圆弧形外观,以与紧贴的南楼相协调;立面处理以体现时代特色为主,同时,在整体上注重与原馆的统一协调,通过建筑色彩、建筑细部的恰当处理,保证了整幢建筑的完整性。其与对面新建的八号教学楼外观和色调和谐统一,并与其后连为一体的南楼形成一新一古的鲜明对比。
  
  外观结构独特的北校区图书馆,南望古朴典雅、落满70余年历史尘埃的三号教学楼,北倚时尚大气、建成于21世纪初的八号教学楼。这一线的风景不仅构成北校区的中轴线,更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正是这一古一新的差别,让人们看到了农林科大70余年的发展轨迹。
  
  2004年,北校区图书馆二期工程竣工。这是一座与老图书馆紧密相连的建筑,在体量上,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相协调。可以说,新老图书馆在技术上进行了有效协调处理后,给人以融为一体的视觉效果。新老图书馆和它南北边矗立着的三号、八号教学楼一起,合成一组既有历史演进的脉胳,又有现代风范的建筑组,使北校区校园建筑的文化积淀更显深厚。
  
  北校区图书馆南大门前有一个喷泉广场,广场的东北角屹立着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的雕像。老人家在凤岗生活了大半辈子,培育出了多个小麦优良品种,毛主席曾多次接见他,亲切地称他挽救了新中国。每当我们从他老人家身旁走过,进进出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从他那关注的目光中捕捉到什么呢?
  
  与北馆古朴典雅的风格相比,南馆的气质则显得更为明快。如果说北馆是一位智者,古朴睿智,满腹经纶,承载着岁月的成熟,散发出令人无法忽视的沉香,那么南馆就是一位翩翩少年,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与时代同步,与时尚接轨。
  
  2004年5月建成启用的南馆坐落在南校区中心区,位于呈“H”型的中心区建筑群南侧,在功能上与中心区建筑中的行政楼、科研楼有所区别,相对独立,在结构上又形成一个相互连带的整体,构成南校区标志性建筑群。
  
  气势恢宏、仪态万千的南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5492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内设中央空调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等,是一个具有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集信息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图书馆。阳光下,“图书馆”三个金色的大字在位于二楼的正门上方熠熠闪光。
  
  在馆舍建筑上,不仅设计有超大面积的玻璃窗户,同时还采用了垫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使读者能充分享受自然光的透明和开放的内部空间。
  
  其内部结构共有四层。一层为外文期刊阅览室;二层设有电子文献阅览区、科技现刊阅览区和新书阅览区;三层设有外文图书借阅区、人文图书借阅区、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区、外文图书阅览区,大多为专业类书籍;四层设有中文过刊阅览区、资料查询区、人文现刊阅览区、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区、报纸阅览区。
  
  新老图书馆周围都是绿茵环抱,绿化面积与馆舍建筑占地面积的比例按1∶1布局。馆前有宽阔的草坪,点缀繁花绿树,形成绿色空间,视野开敞,通透开朗。馆外空间与馆内空间和谐并立,使外部气氛逐渐向图书馆过渡,以宁静、典雅的学术环境引导读者进入深邃广博的知识天地。
  
  图书馆的建筑造型和结构固然重要,但它的价值却是由内涵决定的,包括藏书规模、藏书质量、师生借阅满意度以及信息服务和管理水平。经过70余年的积累和建设,截止2005年7月底,馆藏图书已达193.7余万册 (件)(不含电子图书)。其中收藏外文图书17余万册,中文报刊2600余种,外文期刊2400余种,线装古籍5万余册,善本240册。另有光盘及网络数据库26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6000余种,其中外文电子期刊4500种,基本形成农、工、文、理、管相结合,以生物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的馆藏体系。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林、水学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农学类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馆内采用了先进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实现了公共查询、采访、编目、流通的计算机管理,其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已经达到国内高校图书馆先进水平。
  
  南校区图书馆的台阶下,还有一座建筑景观值得欣赏,它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纪念碑。纪念碑由3尊6.5米高的石碑及7块0.5米见方的石块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的3尊石碑的六个碑面上分别刻有校名、校训、校歌、校徽、学校溯源和合校盛典纪事;碑群北面的地面上排列的7块方石,上刻有合校前杨凌7所农业科教单位的名称。3尊石碑分别代表学校合并组建前的7所科教单位所分属的三大系统——农业部和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陕西省。纪念碑造型典雅、庄重,犹如一本矗立在图书馆前翻开的书册,卷轶中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精神。

 
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校区图书馆

 
2004年5月建成的南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