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张小莺
教育背景:1996年9月至2001年7月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在德国柏林(洪堡,自由)大学Charité 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攻读德国柏林大学Charité 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及研究经历:
2000至2002年在北京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从事新药研发工作;2004年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实习;2005年至2008年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及德国卫生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抗体工程及检测、诊断试剂开发研究。参与德国卫生部、德国军方和欧盟的抗生物恐怖袭击和病原体检测、诊断方法研究,立足单克隆抗体技术、卵黄抗体技术、磁珠结合的PCR技术和芯片技术,并受聘外国专家局智力引进专家,协助国内开发兽用诊断试剂和抗体药物。2008年12月回国来我校工作至今。近年来主要科研工作方向:抗体分化机理的认知,抗体的受体识别与转运机制研究,检测、诊断试剂与抗体药物开发,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研究。
用年富力强、高效精干来形容33岁的海归教授张小莺似乎一点儿也不过分。
从大学毕业到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及德国卫生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担任访问学者,间或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以及比利时、瑞典、挪威、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短期工作和学习,张小莺一直没有停下求知和奋斗的脚步。
他曾主持和参与欧盟、德国卫生部、德国军方、德国高校和国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编写英文专著1本;申请专利1项。2006-2008年,受聘外国专家局智力引进专家,协助国内开发兽用诊断试剂和抗体药物。这个由“人药”研究转向“兽药”研究的举动,使他清楚地看到了国内兽药研究领域的严重“空白”。
就在此时,一次留学生联谊会上,张小莺偶然邂逅我校颜永丰教授。在颜永丰教授以及学校有关领导的诚邀下,31岁的他作出决定,将自己的人生定格在西北农林科大。“我想做出一点成绩,为国家做点事情。学校给的条件,足够我实现我的计划了。”2008年11月,张小莺来到了杨凌。
他用最短的时间组建起了研究室。接着,承担了一系列科研课题,包括中德政府联合资助的访问学者项目、德意志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国际会议与培训资助项目,以及省教育厅、我校和浙江省科技厅等多项科研项目。
在大刀阔斧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他承担了包括6项我校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和多项涉及药理学、药剂学的教改、双语和教材建设项目,担任了2项学校大学生科创重点项目的指导教师,并受聘为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等单位的项目评审专家。
此外,张小莺全力投入学校“实验动物中心”的前期规划与论证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有关方案的草稿。“要干的事太多了,空间很大,机遇很多。学校的支持力度大,我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在他的指导下,4名研究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发表和已被接收的SCI论文6篇,一级学报论文2篇,二级学报3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另有一本专著计划年内出版。
在实验室他专意辟出一片地方,把这些论文复印后整齐地挂列起来,并用自己擅长的反写书法,在黑板上写了两行大字“笃实”、“今日事今日毕”,以激励他的学生。“我深深被学生们的踏实、上进所打动,并希望他们能兼有灵动的学术思维和严谨的作风。”
当事业在全方位的展开,一切工作都在他的精心安排下顺利进行时,这位精力十足的海归教授心中又酝酿起了一个新的更加宏伟的计划——组建一个高水平的“新兽药研发中心”。
张小莺教授说,适时率先在我校成立这样的研发机构,不仅可以使我校在动物药学研究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学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新兽药研发一头连接着机理机制研究,一头连接着产品与产业开发,既能推动基础研究、发高水平的SCI论文,又能出专利、出产品。
“动物药学应该做大做强,希望这个计划能够在学校的支持下顺利实施。我们有信心将新兽药研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我校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特色。”谈起未来,张小莺教授的双眸闪动着难抑的兴奋。
事业在脚下,未来已遥遥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