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张智英
教育背景:1977至1985年,就读原西北农学院,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2年至2000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2007年受聘加拿大Gemin X Biotechnologies Inc. 任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研究经历:1985—1992年在河南农业大学任教,1992-2007年在加拿大一直从事功能基因的克隆、作用机理及转基因研究工作,曾获得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委(NSERC)和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研究资助,在MOL.BIO.CELL(IF= 9.376)、病毒学权威杂志J. of Virology(IF= 6.03)等其它杂志上发表10多篇研究论文,并获得2项美国发明专利;2007年12月至今,任我校动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河南农业大学教书本来可以过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但是我深深明白,我国生物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于是,我放弃了当时拥有的条件,自己联系加拿大学校,在过了而立之年又开始了学生生涯,因为我觉得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一定要有目标,并为之尽全力争取、努力,成功了是努力的结果,失败了也不后悔,毕竟自己尽全力拼搏了,这就足够了。”
张智英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转基因技术、动物病毒学和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想把国外在医学方面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动物生产中,这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动物基因组学研究,目前他的实验室正在研究应用锌指核酸酶技术对任何一个动物基因进行定向编辑和修饰,也就是基因打靶技术;另外,动物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应用,也就是用分子免疫学技术对某些基因的功能进行抑制,以实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目的。正是由于张智英既有人医又有动物学方面的双重背景,加上国外多年的知识积累,所以研究课题和方向瞄准国际前沿。期望为缩短我国生物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这也是当初张智英去国外学习的初衷。
“我是经历过上山下乡,又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所以很珍惜学习机会,我也更会把这份珍惜带到我的日常工作中”, 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带了7名研究生,深深感受到农林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日常教学中,他与同学们一起做实验,为的就是让大家从一开始就有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减少同学们走弯路,同时也利于培养一个协作的团队。他强调,生命学科发展非常快,因此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更要学习如何用实验的手段解决问题,比如怎样设计研究,从而解决问题。并且,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建立师生关系,更应建立一种沟通互动的协作关系,教师不光要教授知识,更要教授学生如何做人,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在研究问题方面,老师能解答就解答,不能解答的就与学生一起在文献上查找,不必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教师和学生更大程度上是一起学习的伙伴。
谈及回校原因,张智英坦然告诉记者,这里培养了他,而且有他很多熟悉的老师和校友,一草一木也都是那样的熟悉,最重要的是农林科大一贯形成的良好学术氛围与淳朴的教风吸引了自己,“与1985年毕业时相比,学校的变化只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现在,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条件都相当不错,学校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引进人才方面不惜一切代价,体现出了学校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师生眼里,张智英老师勤奋、严谨、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令大家钦佩。学生徐坤说:“张老师几乎天天在实验室,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张老师要么在实验室手把手给我们教实验,要么在办公室查资料、看文献;无论他多忙,只要我们有问题请教,他都会放下手头事情,耐心回答;同时,张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督促我们提高英语水平。除此,张老师非常重视学术资源共享,带着我们与相关专业其他老师及其同学定期进行学术沙龙;生活中他又如父亲一般和我们一起聊天吃饭,亲和无比。张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事业心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国外待了很多年,越来越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从2005年起每年我都会回国,走访很多学校,期间也来咱们学校,作学术交流报告,每次回来学校都有令人欣喜的变化,这儿的一切都在呼唤我回来。我现在就想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做出更多的成绩,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闫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