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王倩
教育背景:2000年9月—2004年7月就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9月—2007年12月在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植物系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经历:2003—2004年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跟随罗达教授做植物花发育研究;2004—2007年在加拿大做植物脂肪酸代谢途径的研究。
2007年12月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植物系硕士毕业的王倩,放弃了其他条件更优越单位的邀约,今年1月落户我校,将她挚爱科教事业的根扎在了这里。
为什么选择这里?面对这样的提问,生于河北唐山的王倩,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爽快性格,快人快语:“在UBC期间,通过在我们系做访问学者的资环学院高雅军老师认识了西农,孙武学校长带队的访问团让我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孙校长对人才的认识与重视,关于人才的理念、眼界和心胸的讲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觉得到咱们学校是不错的选择。”
2004年7月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的王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植物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Ljerka Kunst教授。Kunst是植物表皮腊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三年多的学习过程中,王倩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掌握了实验技能,培养了科学思维,提高了阅读文献和英语写作能力。
“回国之前就想将国外的教学模式带回来,但开始真正运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听不懂,我当时很有压力,但我坚持这样做下来,现在的课堂教学几乎是纯英语的,学生反响不错。”王倩说,除了自己的固执与坚持,她还留不少的作业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科技英语写作能力。
2008年1月份从国外来校的王倩,一直是教学、科研两头忙。她为07级生技基地班用双语讲授“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中,她一改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半个主人——用英语总结上一课的教学内容、试讲,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与讲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这个全英文的教学课堂上,我们被迫查阅大量资料并熟读课本,她的这种高起点、高标准和严要求让我们通过两三周的学习就跟上节奏了。”陈培同学说老师的“狠”让自己提高得很快。“每节课前对上一节课内容的英文总结对我们来说,既锻炼了胆量和演讲能力,又锻炼了口语,还提高了生化学习效果,记了不少单词”。雷鸣认为这样学习效果很好。
硕士课题就在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蜡缺失的突变体xtc1做研究的王倩,在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法研究植物脂肪酸代谢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积累。得到学校的支持后,王倩就投入到脂肪酸的合成、运输和调控机理的研究中。
“我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克隆出新的基因,为研究植物表皮蜡的合成调控和运输机制提供新的信息。”王倩介绍说,表皮蜡(cuticular wax)是长链脂肪酸的衍生物,覆盖在陆地植物的表层,对植物起着抗旱、抗紫外线、抗病虫害等重要的保护作用,同时植物蜡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国内外对植物蜡的生物合成、调控和运输机制研究得不多。“简单地说,我的研究就是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出导致拟南芥表皮蜡缺失突变体的基因并对该基因功能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表皮蜡的合成调控和运输的分子机理,为解决这个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做出贡献。”此外,王倩现在仍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进行种子油的控制脂肪酸的饱和度和碳链长度及提高油产量的理论研究,最终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王倩表示,这8个多月的工作、生活、学习,让她深深地了解了农林科大人:“每个人都是那样勤奋朴实,不计得失地埋头自己的工作。我会向他们学习,把事业的根扎在这里,脚踏实地把科研工作做好,发表高层次的文章,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课带好,把学生教好。”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