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和发展设想
林学院党委书记 张硕新
据统计,截至2009年3月30日,林学院在编教师130人,其中正高级26人,占教师总数的20%;副高级43人,占教师总数的33.1%;中级42人,占教师总数的32.3%;助教(含见习期教师)19人,占教师总数的14.6%。教师中有博士26人,占教师总数的20%,硕士51人,占总教师数的39.2%。从年龄结构看,20-29岁17人,30-39岁40人,40-49岁58人,50-60岁15人。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师中高级职称、高学历比例得到明显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已达59.2%,使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得到很大改善,而且也明显走向年轻化,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8.5%。
虽然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带头人存在断层现象,全国知名的重量级人才太少;二是各学科间师资力量不平衡。如园林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偏少;三是学历层次还相对较低。虽然从总体上看,我院教师学历层次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但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特别是与“985”建设学校对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针对目前林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紧紧围绕林学、林业工程和风景园林,引进和培养各学科专业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
提升学科水平的关键是学科队伍的建设。从我院未来的发展着眼,应重点围绕林学、林业工程和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合理的师资队伍。依据学校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构想,我院在学科队伍建设上的初步设想可概括为以下 4个层次:
一是要培养、引进2~3名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拔尖人才;
二是要形成1~2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
三是要引进和培养3~5名能带领本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四是引进和培养5~10名能带领本学术方向跟踪或赶超国内学术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认真地、并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抓紧抓好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的选配和培养,并由此带动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骨干教师的培养。
2、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
本着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一目标,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主导思想可概括为“优化结构,重在提高,引进与培养并重”,具体的构想是:
(1)、优化职称结构,将在编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从2009年的53.1%提高到2015年的60%。
(2)、优化学历结构。通过培养、引进使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比例由现在的20%增加到2015年的5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人数由39.2%增加到80%。新进教师要严把学历关,除个别专业特殊情况外,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加大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让现有本科、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学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学科骨干和归国留学人员。
(3)、优化年龄结构,确保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目前林学院教师年龄结构现状,除抓紧引进、培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教师外,要特别注意各学科教师梯队建设。使正高职称教师平均年龄保持在45岁左右,副高职称人员平均年龄保持在40岁左右。博士生导师平均年龄保持在50岁左右,使人才梯队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同时注意各学科后备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逐年培养、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
3、调整师资专业结构,努力提升学院办学竞争力
师资专业结构是一个极其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关联度的不断提高,我院师资专业结构不协调的矛盾日趋尖锐,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进而对学院总体发展规划的顺利实现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做到既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作用,又能有效地协调各学科专业之间人才资源的余缺,这是学院目前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对待这一问题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求发展,二是在求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当前,根据我院实际和市场需要,应着力加强森林生物资源加工利用和生态学这两个拟新上专业的申报工作,争取获得批准。这样,既可有效地解决我院现有师资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也能通过人员的合理调配,满足新上专业的师资要求。
终审: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