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科学发展 - 处级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生命学院党委书记  魏安智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等多种形式,深入教研室、班级和师生员工,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现结合学校以“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实践载体,围绕学院 “建设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平台、凝练一流学科、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发展目标,就生命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调研情况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生命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主要抓了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和高素质学生培养两个方面。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生命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建设迫切程度和引进人才情况,我们将引进人才分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急需人才、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教师四个层次。目前,在人事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8年以来补充教师21人,其中学科带头人5人,高层次高学历人才8人,从校内选聘学科建设急需和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人才10人。

  2、培养现有教师。学院一方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外进修,2008年我院教师出国进修学习11人,国内进修8人,已有5人出国进修归来;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学院有4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又有5人考取博士。同时,学院对现有教师开展“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集中培训。通过以上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改善了教师的学历结构,为提升全院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2008年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王晓静老师获一等奖,王娜娜和林雁冰老师分别获得二等奖。2009年共有51人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创学院历史最高。

  (二)高素质学生培养

  周济部长的辅导报告中提到“培养一流的人才,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看一所学校是不是高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是看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生命学院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措施有: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就生命学院而言,我们要求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把优质生源培养成优秀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上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一是抓入学教育,从新生刚入学就给新生讲清楚培养目标,并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二是在学生中尝试团队项目建设,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科研合作精神。三是根据考研、出国和就业,分类教育,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

  2、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所谓创新人才,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中,我们始终坚持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把培养具有扎实现代生物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按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3、注重科研训练。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科学素质、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生命学院在学生科学研究训练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对本科生实施SRTP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ning Plan)即“全程科研训练计划”;二是鼓励大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三是实验室全天对本科生开放。

  4、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院特别强调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采取以领导不定时查课、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课堂检查学生上课出勤和课堂表现、制定班风周报表、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扎实开展纪律和诚信教育,端正考风、促进学风等措施,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逐渐形成了 “积极、健康、向上、有序”的良好风气。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级四级通过率88.3%(年级一次通过率46.5%);2007级四级通过率80.91%,六级通过率22.88%;2006级四级通过率88.25%,六级通过率42.1%;2005级有368名毕业生,目前四级通过率88.86%,六级通过率50.82%,有82人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签合同71人,10人申请国外奖学金自费出国留学,出国率5.2%。更为可喜的是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达国家线148人,预计今年研究生入取率将首次超过60%,创我院历史最高值。

  2007年学院本科生获各类创新型项目107项,发表科研论文14篇。2008年获各类创新项目76项。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家铜奖1项,省级银奖1项,校级铜奖2项。黄帅同学代表学校参加了教育部2008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并进行成果展示交流。

  二、目前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院目前在人事处的配合下,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和全国兄弟院校特别是综合类院校的生命学院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滞后。创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要求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发展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

  3、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文素质的淡化和专业知识的强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人文素质已经成为人才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4、学生个性成长的空间依然落后学生成长需要。个性成长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学院在人才培养方式中,更多体现在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而忽视对创新文化、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接受专业训练,具备相关专业、行业和职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这就是继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独立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发现已有知识、技术的不足并找到其新的应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就是创新。

  2、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规范体现在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专业设置标准,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讲解,学科专业思维模式的训练和养成,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规范,学生素质要求等。创新体现在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大学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的培育等。

  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是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规律,个性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相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共性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标准,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要求、人才基本素质标准等方面。个性则体现为学生的主体性、不可替代性,如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特长等。

  4、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语言、文化、哲学、历史、现代基础科学知识、道德规范的传授和训练,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学院应注重培养大学生以下素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勇于创业及独立工作的能力等。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完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学科交叉。

  总之,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是生命学院未来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终审: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