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第一次党代会 - 会议专题

中国共产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工作报告

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

为把我校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张光强

2004年9月1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中国共产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召开的首次代表大会,是学校发展进入向更高水平迈进新阶段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动员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把我校早日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来的工作回顾和体会
  我校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99年9月合并组建的。五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组建我校的战略目标和要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党建为保障,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使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
  (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我校是全国第一所由教学和科研单位合并组建的大学,是国家教育和科技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体制改革是我们合校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校党委充分认识到这场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反复学习国务院、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正确把握教育、科技发展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明晰思路。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于2000年7月形成了体制改革方案。我们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组合”的原则,对原属七个单位的科教资源进行一次性实质整合,组建了16个学院(系、所)。体制改革的推进,打破了旧的体制和格局,整合了资源,集成了优势,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优化、产学研结合的新型体制。
  为推进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随之进行了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改革。一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将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2002年12月,校党委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暂行条例》。2003年11月,学校制定了《校院两级管理预算经费管理办法》。今年6月,校党委又制定了《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细则》。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使校院两级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二是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解决职工收入普遍偏低的问题,2001年,学校实行了新的校内津贴发放办法。在保证全校在岗职工待遇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在教学、科研、管理岗位承担重要任务和做出突出成绩人员的待遇。使我校在职教职工的人均年收入由1999年的1.14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64万元,增长了138%,对稳定人才和保证学校的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们顺利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2000年7月,党委制定了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及其配套文件,组建了后勤(集团)公司,从根本上改变了后勤管理体制,后勤集团的自我运行能力及其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我们又着手进行校办产业的改革,以学校科研成果、技术和人才为依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产业(集团)公司,明晰产权,规范经营,校属科技产业出现新的转机。
  (二)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五年来,学校在大力推进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办学规模大幅度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五年来,本专科生从7400余名增加到17700余名,增长了139%;研究生从700余名增加到4900余名,增长了6倍,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2。本科专业由31个增加到59个,形成以农科专业为特色,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的多学科专业格局。我们实施了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呈现好的发展势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3%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去年8月,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为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格局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学科水平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五年来,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3个增加到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15个增加到50个,硕士点由39个增加到78个,学科点数量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2位。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及野外台站数量从14个增加到26个,为将我校学科平台建设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才强校战略开始启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由合校初的11.3%提高到现在的40.4%,博、硕士研究生导师由392人增加到699人,学科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有所改善。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我校科研经费以年均36%的速度递增,2003年到位经费达到6200多万元,较合校时的1800多万元增长了2.4倍。主持国家重大课题的数量和层次显著上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2年,我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6项,位居全国高校第4、农林高校首位。特别是取得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杂交小麦、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显示出我校的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
  4.推广示范取得新进展,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我们在西部地区建立了4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五年累计示范推广项目419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90多亿元。创建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正在探索中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并取得积极进展。学校依托杨凌示范区的创业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7300多万元的知识资本,带动了7.6亿元社会资本的投入。创立了全国农林院校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为学校孵化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
  5.国际合作与交流迈出新步伐。我们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4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五年累计出国留学、研修或考察交流人员达300多人次,来校外国学者超过1000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6次。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中外合作研究取得突破。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6.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五年来,学校新增各类建筑面积4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亿多人民币,均实现了翻番。新增科教实验装备近1.2亿元,是合校时总量的1.3倍。生均科教用房面积达到17平方米,职工(含家属)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2平方米,居于全国高校前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校园网络建设得到加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办公自动化开始起步,数字化图书馆正在加紧建设,“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大学城”雏形初现。
  (三)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五年来,校党委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深入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作风、组织建设的成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并校初期,学校面临着艰巨的改革和发展任务。要推进改革,加快发展,首要工作是如何在一个目标下,统一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形成巨大的发展合力。五年来,在每一项改革进程中,校党委始终坚持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听取教职工意见,促进思想解放和认识统一。校党委在工作实践中,大力倡导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团结意识,大力倡导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了“把方向、谋全局、管大事”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工作。制度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总结几年来我校各项管理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党委先后制定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关于全面推进校务、院务公开工作的若干实施意见》和《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细则》等重要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学校决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校党委按照两个《条例》和中纪委有关精神,深刻总结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全面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查纠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处理了部分违纪党员干部。
  加强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组建了27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和228个党支部。五年发展新党员4715名,其中学生党员4505名。现有党员5032名,其中学生党员2342名。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学校改革、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校党委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坚持公开竞聘、民主推荐和党委任用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党务干部选任制、行政干部聘任制、任用干部公示制、任免干部票决制”的干部选拔聘用新机制,顺利完成了学校和院处两级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稳定工作。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优良校风和学风建设。工会、共青团及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各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校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实行安全稳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紧急预案体系,加强安全保卫和校园综合治理。在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抗击“非典”及其它突发性事件处理中,沉着应对,措施有力,始终保持了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的五年,是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五年,是我们不断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快速发展的五年。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离不开教育部、陕西省及各共建部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离不开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1.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工作和实践。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更加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面临的形势,把握发展的方向,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必须坚持立足特色,突出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这是我们的立校之本,也是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优势和特色,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丢。
  3.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和创新的锐气,不断革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体制、机制上的痼疾和弊端,不断用新观念取代旧观念,学校发展才会获得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和源泉。
  4.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们的全部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更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观念环境、体制环境和设施条件环境。
  5.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更加注意调动学院一级办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要更加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办学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更加注意满足教职工物质文化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建设。要结合新的发展形势,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党的建设,重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建设能更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这六点体会,是学校在过去五年工作中积累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
  同志们!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学校加快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与国家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四是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机制还有待完善;五是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不高;六是办学经费紧缺,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能力较弱;七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和困难,影响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同志们,我们现在正式进入了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序列。这是自合校以来,在教育部和陕西省支持下,学校争取到的又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机遇,预示着我们在发展目标步骤和任务措施上,必须进行重要的调整。在这样一个重大转折关头,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学校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一)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未来发展取决于我们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判断。认真分析我们面临的大好形势和历史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党和国家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校时深刻指出,“解决农业的出路问题,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要靠科学技术”。总书记要求我们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再一次明确了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奋斗方向,给予我们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二是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为我们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基于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我们有条件争取国家政策的更多倾斜性支持。
  三是省部共建的体制和杨凌示范区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平台。各共建部委和陕西省将继续支持杨凌、支持学校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杨凌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成为我们最直接的成果推广与产业示范基地,也为我们不断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创造了有效的条件和平台。
重任在肩,形势逼人。我们只有牢牢抓住这些重大的战略机遇,坚定信心,奋发图强,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面对本世纪头20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深刻思考“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两个根本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初步建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合校到2010年,是调整结构、奠定基础阶段。学校合并五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已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再用6年时间,在“985工程”建设的牵引下,实现学校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为学校的全面起飞创建人才队伍、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的良好基础。学校的核心办学指标达到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平;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色与优势更加突出,个别学科、团队和人才在国际同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确立并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成为我国高层次农林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的重要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推广示范基地,国际农业科技教育的重要合作与交流基地。
  第二步,从2011年到2020年,是提升水平、全面起飞阶段。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整体达到国内一流,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标准;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特色学科、学术大师、创新平台和科研成果;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在国际上同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具有重要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全面大幅度提升,初步建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三)今后几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同志们,我们初步实现战略目标的时间跨度从现在算起还有16年,其中前6年对我校来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各种重要机遇,切实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规划与部署,做到发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目标,开放有新的举措,各项工作有新的成效。
1、要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探索中取得大的突破
  任何一所高校要跻身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列,都必须准确定位,即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我们的办学特色,就是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我们长期的办学传统和优势,也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提出要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并在不懈的探索中取得大的突破,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要把历史传统中零散的经验和做法,整合集成创新,渗透到各个办学环节,以新的体制和机制为纽带,形成一种系统的办学理念、自觉的办学指导方针。
  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我们必须站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一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训练,更加重视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二是在科学研究上,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使科研选题更多来自于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并注重原始性创新。三是在成果转化上,要更加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使取得的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四是在这三个办学环节的相互衔接上,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要靠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形成一个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五是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现方式上进行大胆探索。我们在解决了校内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和机制之后,还要实现科技与政府、企业、农村农民需求的紧密结合。在现阶段,我们需要着重解决:一是加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行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供给问题;二是要在不同产业区域建立稳固的示范推广基地,探索同政府、企业、农民结合的成功模式,使学校作为辐射源头的成果、技术,源源不断地推广到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如果我们同杨凌示范区一起,完成了上述构想,实实在在地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做出了大的贡献,就可以说,我们在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探索中取得了大的突破。实现这一目标,必将有力促进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水平,必将极大的增强我们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是实现“985工程”建设目标,必须完成的一项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2、要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学科水平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我们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扶重扬优,进一步整合资源,凝炼方向,形成科学合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结构和布局、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术环境。
  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那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学校整体发展和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加快对传统学科的改造进程。要促进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孕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学科。要主动适应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需求,建设具有大农科特色和西部区域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基地。到2010年,争取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4-6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
  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应用型特色创新平台和宽口径科研教学两用平台。用6年左右时间,力争新建1个国家实验室、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新建40个左右示范推广基地,新增和改建20个左右一流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构建我校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建立开放、竞争、高效的平台管理制度,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要加强学科组织和学术制度建设,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要建立科学、公正的学科评估和管理制度,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的科学论证制度,形成有利于学科创新、交叉、综合的运行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人才问题始终是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决定性因素。一流的人才队伍,是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要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按照创新团队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两个层面,重点实施创新团队、拔尖人才与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学名师、推广专家等五大建设计划。加大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加强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在岗培养,加大选派出国留学、研修和交流考察力度。到2010年,要培养、汇聚20名左右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拔尖人才。5支左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30名左右带领本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能带领本学术方向跟踪或赶超国内外学术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50名左右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名师。60名左右在科技推广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推广专家。一大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使我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要注重学校各类人员的整体人才资源能力开发,大力加强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管理人员为主体,积极拓展向海内外著名大学选派管理干部途径。要通过积极选派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在职学习提高等途径,切实加强优秀管理人才和实验技术人员的选拔和培养。要努力提高这两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适应学校改革与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管理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
  要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贡献为依据,品德、知识、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和团队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工作条件、分配政策向优秀团队和人才的倾斜力度,建立以满足优秀人才发展需要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加大对优秀人才、优秀成果的宣传,树立典型,积极营造鼓励冒尖、支持人才干事业和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实现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全面开创我校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4、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工程。本科生教育要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研究生教育要保证质量、扩大规模。到2010年,使在校本科生数量达到20000人,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7000人。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毕业生就业率和深造率为主要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抓住迎接2005年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契机,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完善本科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抓住试办研究生院的机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有影响和特色的研究生院之一。
  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创建国际知名的名牌专业。抓好精品课程、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和高水平教材的建设;全面提高数理化和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加大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科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继续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创新教育计划。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
  在开放办学方面,要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的研究,推动办学理念、管理思想等方面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全面接轨。加强与欧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重点抓好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与合作研究三项任务,在国际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走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
  5、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地位,紧密围绕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拓展优势领域,开拓新兴领域,构建创新体系。
  要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的研究,学校的纵横向课题经费每年都要争取有大幅度的增长。要优化配置校内外科研资源,发挥团队优势,共同争取项目,进行合作攻关。重点围绕西部地区主要农作物、畜牧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环境建设、食品安全、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开发等研究领域,获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
  要在政策措施上鼓励争取大项目,鼓励原始性创新,鼓励获得发明专利,鼓励成果的推广应用。
  要突破原有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农技推广界限,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自然经济区域为单元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实现研究、开发、培训、推广和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学校的优势学科群和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群之间的有效对接。
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使学校成为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重要辐射源。
  要加快我校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培育强势企业和拳头产品,创西北农林科大产业品牌,不断提升科技产业的发展规模、水平和效益。要严格规范校属资产的经营,依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有效规避校办企业经营风险。
  6、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要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尽快构建科学规范和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学校治理制度,切实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以及各方面代表参与的辅助决策制度;二是加快推进以院系为重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责权利统一,进一步调动和加强学院的办学自主性与活力;三是推行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和职员制改革,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人事工作机制。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政策;四是创新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机制;五是建立健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学校有形和无形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六是以“高效配置和利用”为目标,建立“开放、共享、竞争”的实验室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七是建立以提高后勤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服务水平为核心的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八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校属产业制度。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为实现学校各项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7、多渠道筹措经费,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充足的办学资金,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备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发挥各方力量,拓宽经费渠道,提高学校筹措办学经费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充分利用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争尽快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扩大“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广泛开展社会筹资。要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发挥校友会、校友基金会的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社会捐助、社会投资等方式,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三是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促进项目、技术社会化、资本化,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四是要发挥学校办学资源与品牌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办二级独立学院。要继续扩大成人与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五是校、院两级及各单位都要把争取各方面项目、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切实有效地加以推进。六是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监管,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上述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概括起来就是:
  一个目标:即到2020年,把我校初步建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两个阶段:即将我校实现上述目标的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校成立到2010年,为调整结构、奠定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到2020年,为提升水平、全面起飞阶段。
  三个提升:即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四大基地:即把我校建成我国高层次农林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的重要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及产业化的重要推广示范基地,国际农业科技教育的重要合作与交流基地。
  六项重点:即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全面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建设、经费筹措能力建设等六项重点任务。
  这就是我们全校上下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牢牢把握并竭尽努力的奋斗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三、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制度、组织和作风保证。
  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在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中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紧紧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建设,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学校宏伟目标上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上推动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
  必须把领导班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以“高水平管理创新团队”为标准,加强治校能力建设,把校、院处两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决策机制,严格决策程序。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判断形势、把握机遇、科学决策、狠抓落实的能力,切实担负起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任。
  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岗位聘任、竞争上岗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集体讨论、投票表决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考评体系,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述职测评和干部交流与轮岗等制度。逐步形成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各项建设事业中的监督保障作用。要认真抓好组织发展工作,重点做好在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制度,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共同奋斗的坚强堡垒。
  3、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奋进的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增强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通过学校和院处两级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要在全校干部中形成一种讲团结、讲学习、讲大局、讲实干、讲正气的浓厚风气。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用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4、加强思想道德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高尚的校园文化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和大学生德育工作。加强以“诚信”为基石的人格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倡导严谨求实的学术道德,全面优化校风、学风和教风。努力开创我校教学科研工作与思想道德建设相促互动的新局面。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进一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5、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教育、制度与监督相结合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廉政教育,防范各种腐朽思想对党员干部的侵蚀。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任职廉政谈话、提醒谈话和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及收入申报等一系列廉政建设制度,用严格的制度约束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加大查办案件力度,绝不允许腐败现象在学校内滋生蔓延。
  6、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院务(系)务公开,形成校党委集体领导,校行政依法治校,业务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工会协调监督,教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在学校重大决策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和作用,全面推进校院两级教代会(职代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以及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妥善处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关系调整。要完善校园安全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形成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全力维护稳定、安全、祥和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党和国家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在国家教育科技体制的统筹改革中,在解决“三农”问题和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确立上述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学校70年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我们既要有深思熟虑的筹划,更要有扎扎实实的奋斗苦干精神。我们既要有不达不止的决心,更要有成竹在胸的信心。“上下同欲者胜”。向着新目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也是我们神圣的责任。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需要我们拿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
  回首来程,我们走过了70年辉煌的奋斗历程,取得了合校5年来显著的发展业绩。展望未来,我们面前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让我们从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坐标点上,在新一届校党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