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 大爱无疆 ——追记哈尔滨医科大学于维汉院士】于维汉,1922年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因病于2010年11月17日逝世。他心系患者,攻坚克难,为我国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竭诚奉献,投身克山病防治。克山病属一种骤然发作,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的疾病。因1935年冬首先发现于黑龙江省克山县而得名,当时因病死亡70余人。这种病当时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省份均有发生,控制和消灭克山病成为医学界的一项重大课题。1953年冬,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克山病病情最严重的时期,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的于维汉,受命于危难之际,奔赴克山县农村的重病区,参加克山病抢救,从此坚定地选择了地方病防治事业。从1953年到1985年的32年间,于维汉常年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每到冬天发病的季节,他深入农村,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路去病人家,为抢救重患,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由于雪深路滑,他曾经因车祸损伤了脊椎,也曾经从雪爬犁上掉下来,睡着在雪地里。他有20多个春节都是在克山病重病区度过的,母亲病重逝世,他都没能送上一程。十年动乱期间,于维汉教授遭受迫害,蒙冤隔离18个月。1969年8月,他在解除隔离后的第二天就奔赴病区。他与病区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人们深情地称为“百姓的好教授、百姓的好医生”。
努力探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于维汉院士一生致力于克山病的研究工作,近50年来,走遍了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70个克山病病区县,开展调查研究,培训当地医生;并与同事们一道调查60余万人,抢救医治6000多病人,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掌握了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确定了防治措施。同时,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有重大建树,制订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诊断标准。1957年,他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亚冬眠、适当补液治疗急型克山病的有效方法,使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在克山病防治史上取得突破。1961年,在积累了丰富的克山病防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他提出了克山病病因假说,指出克山病与单一膳食条件有关,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1964年,他主持创建了哈医大克山病研究室,后扩建为研究所。1973年,他又明确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为克山病病因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他还提出了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1984年,他主持领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该项目于1990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多部,科研成果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曾任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任4所国际知名大学客座教授。
开放办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于维汉院士不仅医术精湛,学识渊博,而且思维活跃,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开放式办学。1978年起,他先后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他坚持原则,光明磊落,重视教学科研,重视师资培养,积极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他推动学校与日本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选派老中青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派往日、美、加、英等国家和地区著名医科大学研修、攻读研究生和参加学术会议人数多达2500多人次,大大提升了学校师资水平和研究水平。他从教近60年,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从1978年起开始指导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许多学生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我国地方病研究培养了一支骨干力量。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用院士津贴设立了“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经济困难优秀大学生。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于维汉院士1956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78年在黑龙江省科学大会上被授予“科学标兵”称号;同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特殊贡献奖;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当选为第十一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和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25期 201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