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创先争优 - 学习材料

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信息摘编第63期

 

 
“导弹人生”写忠诚
——追记“两弹一星”元勋、我国导弹事业开拓者之一黄纬禄院士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新华社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媒体要大力宣传“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同志的事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批示:要大力宣传黄纬禄同志先进事迹。现将黄纬禄同志先进事迹刊发,供学习。
“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这是黄纬禄院士临终前的一句话。2011年11月,黄纬禄院士因病去世。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入党51年来,他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倾注于中国的导弹事业,他身上所体现的献身航天、忠诚报国的赤子情怀,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发扬民主、大力协同的优良作风,严己宽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阐释。
 
爱党报国勇于创新的导弹专家。1940年从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后,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黄纬禄赴英国求学,为了尽快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学成后立即回国,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作为导弹的“神经中枢”——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黄纬禄带领团队从基础学起,从仿制开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开拓性地深入进行原理分析、技术方案设计和各种试验,攻克了导弹飞行中弹体弹性振动等技术难关,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情的导弹研制之路。几年间,中国第一型导弹、第一型自主研制的导弹、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先后获得成功,他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
 
上世纪70年代末,黄纬禄临危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型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面对研制条件十分欠缺的情况,经过充分论证,提出了“台、筒、艇”试验方案,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时间,开创了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试验程序。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发射成功,震惊了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主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使中国具有了完整的二次核打击能力,使我国在世界上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有了足够的底气。他倡导“一弹两用”,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坚守使命敢于担当的航天帅才。在多年工作实践中,黄纬禄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始终牢记肩负的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巨浪一号”第一发发射失利后,外界的压力像山一样压在大家心头,黄纬禄挺身而出:“我是总设计师,我来负主要责任。”放下“被追究责任”心理包袱的试验队员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将问题定位并彻底解决。后来该型号正式试验时,黄纬禄再一次顶着巨大压力,做出艰难抉择,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航天型号工程是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专业和领域,需要百余家科研院所、生产研制单位的协同配套。黄纬禄倡导的“四共同”原则,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成为一条广为人知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应用的“金科玉律”,成为指导导弹型号研制乃至当前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协调工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
 
严己宽人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我们共产党人就应该像太阳那样,不论在哪里都要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时时处处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黄纬禄虽是一位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老专家,但却时时处处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身正为范。每次出差,只要求能走出去、有饭吃、有地方睡觉就行;使用公车,坚持私人外出不用车、接送亲友不用车、家人有事不搭车。他曾先后3次拒绝了搬到条件更好的“部长楼”、“院士楼”、“将军楼”居住,直到去世,都是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房子里。
 
黄纬禄常说:“我们不光要研制出先进的型号,关键还要培养出一支掌握先进技术的队伍,这才是留给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他“品德比技术更重要”的谆谆教诲始终铭记在年轻人心中,这些年轻一代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黄纬禄因病去世后,他生前所在的单位掀起“学习黄纬禄精神”热潮,无数年轻一辈航天人立志学习黄纬禄,学习他一生矢志报国的信念、敢为人先的志气,大力协同的精神、严己宽人的品格、诲人不倦的情怀、默默奉献的情操。
 
黄纬禄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树起了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生榜样。

——中央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989期 2012-02-21